第B2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见”, 让我们听见了什么

《听·见天一》朗读会现场 (资料图片)

    汤丹文           

    2019年12月8日,《听·见 天一》朗读会在天一阁成功举行。这个由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创、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听·见”系列朗读活动已经坚持了5年。5年中,它共推出了10个全新打造的朗读表演活动,演出场次有20多场。演出地点除极少数在剧场外,大多放在了我市景区、博物馆、艺术展厅、学校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这一活动,从剧作者周东旭剧本《张苍水》的朗读会开始。《听·见苍水》,以悦耳的朗读为基础,嫁接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舞台表演形式,构筑一种适合实景演出的综合艺术形态,这种风格沿用至今。特别是“听·见阳明”,历经多次磨砺,最后以较为完整的实验戏剧样式,受邀参加国际顶级的爱丁堡艺术节之中华文化艺术节的演出而一炮打响。

    那么,从“听·见”系列朗读活动的多年坚持中,我们能“听见”哪些演出之外的声音?

    笔者个人认为首先是听见了戏剧借助朗读这一形式“灵魂附体”,在舞台之外的民间“拔节生长”的声音。

    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作为个人,很难像音乐、舞蹈那样,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参与它的实践活动。“听·见”最大的意义是拢起了一个戏剧爱好者的队伍或者说是“圈子”,让一些民间人士参与其间。

    除了特邀演员,“听·见”的许多主创和表演者,有各自的职业,他们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主持人,有的是职员……但大多数有戏剧的背景。他们是戏剧的热爱者,也有知名戏剧院校的毕业生。用他们其中一位的话来说,这个活动是在戏剧不景气的当下,戏剧爱好者或者说是戏剧“同道”互相“取暖”。

    正因为有这个彼此“取暖”的圈子存在,打通了专业与业余的区别,让本土戏剧编导、表演者与爱好者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同时,它为专业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通过花费不大的剧本朗读表演,让戏迷大众认知甚至评鉴剧作者的作品,进而判断它有无实现艺术价值的更大空间。

    其次,“听·见”系列让人听见了它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讲好宁波故事、传播宁波城市形象中的合声共鸣。

    2015年“听·见”推出的4期,以端午、重阳、七夕、冬至等为题,探索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在当下的创新性传播;2017年的《听·见家风》,则是应合时势,展现宁波名人家族书香传家、俭以养德的千年家风。而另外一些如《听·见牡丹灯》《听·见船王》也都是从宁波历史文化中去挖掘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

    “听·见”以传统文化的“旧瓶”,勾兑以现代艺术的“新酒”,自然得到了现代观众甚至不熟知中国文化的“老外”的理解。在爱丁堡,当英国观众看完《听·见阳明》,发出了“王阳明,就是中国的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感慨,从而对王阳明这位中国的圣人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听·见”坚持夜间实景演出,也多多少少适时呼应了公共文化空间夜间开放,推动旅游夜经济的需求。“听·见”的表演形式和空间,可简可繁,可大可小。它演出的场地,可以是余姚中学阶梯教室里一块小平台,可以是天一阁的状元厅,而即使登上千人剧院舞台演出,照样能撑起场面。在当下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这样形式的表演,无疑有广阔的天地。说它有可能成为表演的“轻骑兵”,也不为过。

    “听·见”的5年实践,无论作品还是演出,有成功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探索的方向肯定是对头的——我们从“听·见”系列活动中,听见了书香之城以朗读的方式维系戏剧生命的传承,听见宁波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在文化空间创意呈现,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听见自己内心里都有一颗向往艺术、渴望典雅的灵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