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沙龙 (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供图) |
 |
部分早期创作成果 |
 |
《听·见阳明》赴爱丁堡演出 |
 |
《天一文苑》创刊号 |
 |
《甬剧老艺人口述史》 |
文苑 2019年12月27日下午,一场题为《听·见30年》的朗读会在天然舞台小剧场举行。与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过的其他“听见”朗读会相比,这场朗读会似乎更像一台综艺演出:以宁歌少儿艺术培训学校小演员演唱的宁波童谣开场,片段式地呈现了天方编剧的甬剧三大悲剧之一的《半把剪刀》,戚天法编剧的越剧《徐福东渡》,王晓菁编剧的越剧《阿育王》,马敏合作编剧、倪东海导演的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孙仰芳和王晓菁合作编剧、王乃兴合作导演的甬剧《宁波大哥》等宁波经典舞台剧目。甬剧新生代演员贺磊、沈超,越剧名家凌惠琴、吕碧云,梅花奖得主张小君,新生代越剧演员代表杨魏文,甬剧表演名家沃幸康等悉数登场。除了戏曲,陈云其、周东旭、刘小波、孙仰芳创作的诗歌《热血家国》、话剧《听·见苍水》、《丹书焚》和广播剧《包玉刚的婚床》一一得以呈现。 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要办这样一场朗读会?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一起出现在了天然舞台小剧场? 与此同时,剧场外有一场题为《看·见30年》的图片展,静静地诉说着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作为宁波专门从事文化研究的科研机构30年的风雨变迁,历数多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黄文杰主持的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江南戏曲文化史研究》,尤为引人注目。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成果中还有不少省市级课题与戏曲、与舞台艺术关系密切,如黄文杰主持的《浙江戏曲文化史研究》,友燕玲主持的《当代戏曲受众心理研究》《宁波民营剧团发展研究》《推进宁波市戏曲进校园对策建议》等。人们看了演出,看了展览,也许会问为什么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与戏曲关系如此密切?而看到徐晓莹、杨燚锋等人的《媒体融合现状分析与路径研究》《文旅融合视域下宁波文化消费发展对策研究》题目,或许会追问,这个研究院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1) 如果观众参加了当天上午举行的“遇·见30年:传承发展座谈会”,或许就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原来,这三场活动聚焦的是从1989年宁波市艺术研究所到后来成立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故事。人们透过一个文化科研机构30年机构沿革、成果展现,或许能从中看到宁波这座城市30年来文化艺术创作、研究、评论、传播的点滴变化,能感受到一座城市文化艺术观念的自我革新。回望来时的筚路蓝缕,可以总结和回顾的东西很多,但中心命题只有一个,即我们的文化研究、艺术创作和评论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回应新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新要求。 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9年的宁波市艺术研究所。和国内许多同类机构一样,最初主要职能集中在戏剧、戏曲创作领域,正因为如此,这种基因被传承下来,当前研究院的很多研究成果与戏曲、戏剧关系密切。长期以来,在戏剧的创作与研究上,不但以研究成果促进传统的甬剧、越剧、广播剧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还大胆尝试音乐节剧、儿童剧、室内情景剧,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2011年12月到2016年6月,研究院还加挂了宁波市甬剧传习中心的牌子,开展甬剧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支持国有、民营甬剧团体发展。如沃幸康、友燕玲等开展“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2013年挖掘整理“滩簧七十二小戏”,举办“宁波滩簧——甬剧非遗小戏展演”。先后出版了《甬剧老艺人口述史》《甬剧优秀唱腔选集》《甬剧传统小戏选》《台前幕后:甬剧名角沃幸康的舞台心路》等书籍。其中《甬剧老艺人口述史》在首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佳百优”图书评选活动中入选“百优图书”。 (2) 经过多次改革,今天的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其内涵和外延早已远超当年,以文化研究、艺术创作与评论为主线,还涉及文化交流与传播、学术期刊与文化年鉴编辑出版等众多专业性强、学术性深、品质要求高的城市文化研究、艺术创作和传播任务。近年来,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又积极向政府智库转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各种面向城市文化发展的对策性、应用性、实验性研究,如搭建宁波文化沙龙、宁波文化创意创研工作坊等创新平台,还举办了“宁波首届文旅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诚如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吕勇在座谈会上指出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思想观念的发展同样如此。而城市的文化研究、艺术创作需求、侧重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机构名称设置来看,最初成立的单位叫艺术研究所,关注以戏剧为主的各类艺术,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甬剧、越剧等精品力作,促进了宁波舞台的艺术繁荣。后来加上“文化”二字,显示机构顺应时代需要,职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人们应该还记得,2016年6月19日,在东亚文都·中国宁波活动年期间,宁波美术馆举行了一场题为“看见·云走·一人一艺:侯莹现代舞结识展”活动,这是宁波首次在非剧场类公共文化空间中表演现代艺术,旅美先锋编舞家侯莹和她的团队带来了不一样的表演。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正是这场活动的主办方。副院长王晓菁认为,从“听见”到“看见”,研究院一直在为繁荣城市文化艺术生态、丰富文艺品种、推动艺术创作而努力。“之前把‘听见’系列放在天一阁博物馆里就是一种尝试,发现很多宁波市民喜欢。这次现代舞演出是‘看见’系列的第一次,之后我们也会尝试在剧场以外的更多公共艺术空间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地方呈现。”她认为,对“东亚文化之都”的宁波来说,引进国际一流艺术家和新颖现代的演出方式、文化跨界表演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我们的愿景是‘心之所在,皆为舞台’,一面墙、一座山,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可以当作表演的舞台。”2017年,研究院承办了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中的“万象更新:亚洲当代艺术展”。2019年,王晓菁将《听·见阳明》带到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用实验戏剧的方式,将宁波故事讲到海外。是年,作为挖掘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尝试,宋臻等人策划了一台题为“迷恋宁波”的摇滚古筝音乐会,由青年古筝演奏家陈希垚和宁波本土的灯塔乐队合作,在天一阁演出,通过互联网直播,吸引了近24万观众在线观看,广受各界好评。做宁波文化研究,讲宁波城市故事,“听见”“看见”“遇见”已成为宁波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平台。 (3) 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目前专职从事文化研究、艺术创作和文艺评论人的人员,不到10人,加上领导和管理人员不过15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团队,有市级领军人物3人,省文化创新优秀专家1人,省级公共文化专家库专家1人,2016年以来,承担了市文广旅游局等上级政府部门委托课题10余个,承担市领导批示回复5个,承担文化发展规划任务3个,多项资政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充分体现了作为市政府文化职能部门智力支撑单位的能力,宋臻、黄文杰等人关于“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还被文化和旅游部采纳。今年以来,研究院结合党组织活动,到全市各地的农村社区开展“四力”行调研活动,为地方文化发展建言献策。研究项目走进大学、中学、小学,走进社区、书店、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文化宣传普及,如戏曲进校园活动对于大学戏曲社团建设、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曲艺的兴趣,有积极的成效;如“迷恋宁波·带着书本去旅行”系列活动,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普及宁波历史,推动旅游发展,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再如,黄文杰、杨燚锋等在市图书馆推出的“阅·宁波”“新历史·新阅读”专题系列讲座,在《东亚文都》杂志开设专栏《甬上实证》,以当下视角解读宁波历史文化。还有在全国获奖的《宁波文化年鉴》,以及宁波唯一的城市文化学术期刊《天一文苑》的编辑出版,正是这样的传播普及,努力以高质量的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满足着宁波市民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 宁波的文艺爱好者或多或少听说或参与过“宁波有戏”“宁波有影”“宁波有艺”。这三个“有”,是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搭建的专题性文艺评论平台。文艺评论引领城市文艺创作发展,是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研究院公开发表文艺评论100多篇。然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仅仅依靠专业人员开展文艺评论,显然是不够的,为此,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专门推出了“有戏”“有影”“有艺”三个面向社会文艺爱好者的文艺评论平台,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作品发表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辅导和引导。研究院连续多年举办“文艺评论人才研修班”,请来了傅瑾、马也、周星、陈晓云、宋宝珍等文艺评论名家,亲自为宁波的文艺评论队伍授课。创作研究部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推动文艺评论发展,重视评论人才的培养,持续壮大文艺评论队伍,发展宁波市内外青年戏剧评论者、创作者两百余人,组织撰写发表各类剧评、影评八百余篇。 (4) 12月27日举行的朗读会上,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廖先锋代表研究院向宁波市图书馆、宁波各高校图书馆和海曙区图书馆等代表机构捐赠了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成果,首任所长戚天法向研究院赠送书法作品,祝艺术研究之树长青。最后,研究院全体人员一起朗读了由陈云其和刘小波共同创作的纪念诗《风华三十年》。老一辈与新一代合写一首关于一个单位传承发展的诗,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传承。诚然,从研究院的现状和城市文化研究发展需要看,与新时代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反过来讲,这种差距恰好也是研究院未来发展的巨大机遇。诚如诗中所写:三十年芳华瑰丽,三十年耕耘不息。文化艺术研究院要和城市结伴同行,拥抱新时代,发掘新亮点,满足新需求,在宁波这片热土上迎接新梦想的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