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清 知人善任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对干部选任的精准度。为了减少用人失察现象,领导干部应该拥有一双识才的慧眼,练就一套“伯乐识马”的真功夫,努力做到不看错人。 用人失察,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重用了“不该重用的人”,某些素质低下、能力不足或者既缺德又少才的人占据领导岗位,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是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受到冷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党的事业受到损害。对前一种情况,人们已经形成共识,正在逐渐被纠正;对后一种现象却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道理,知之还不深。 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识人之难,难在哪里?一则,作为社会人,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何况有的人故意加以伪装,搞“伪忠诚”,更增加了识别难度。再则,就观察者来说,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判断能力,对于能否看准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看错人呢? 出于公心,方能不失方向。为谁选人,决定用什么标准看人。所以,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眼界取决于他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有多高,选人用人的眼界就有多宽。要看准人、选对人,首先要出于公心,站在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涵养出“五湖四海”的胸怀,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二十字”标准为尺度,才能汇聚八方英才。事实证明,无私者才有大格局,才能选出一心为公的好干部,为创新创业的实干家提供用武之地。选人者如果只考虑自己和“小圈子”的利益,目光只盯着那些围着自己转的人,就会患上“近视症”,导致“近小人远君子”的结局。 科学思维,才能不看走眼。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对人的认识,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复杂过程。若干个观察者,都有正确的立场和良好的动机,对同一种现象却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观点。比如,某个干部工作大胆泼辣、性格直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原则性强的好干部,也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不成熟、欠老练的表现,原因就在于各自主观认识与判断的差异。对干部不仅要看其一时一事,而且要看他为人处事的全部过程。要坚持实践的观点,注重在实践中观察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考验干部,谁是埋头苦干、创新创业的实干家,谁是作风浮夸、能力不足的平庸者,往往一目了然。 依靠群众,才能不乱点谱。一套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不仅可以淘汰不好的干部,而且能够让德才兼备者脱颖而出。所以,建立一套体现群众路线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至关重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表现是好是坏、称职不称职,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即使有人善于伪装,当“两面人”,在群众面前也无计可施。所以,要看准人,必须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扩大民意在用人决策中的分量。 总结反思,方能不一错再错。人非神仙,看错人的情况在所难免。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识人用人的眼光也要跟上时代节拍。有位领导同志说:“在用干部方面,我离开一个地方,都要回顾一下,总结一下,感到也有用错人的时候。”这个体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识别干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观察者身份、角色的变化,对某个人的认识会产生新的看法,甚至有颠覆性的结论。人的认识没有止境,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才能把握识人用人的规律,提高看人的精准度,努力做到不看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