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开放周刊·新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稳中求进 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奋力夺取开门红

雅戈尔借力智能制造成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典范 (殷聪 摄)
重大项目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殷聪 摄)
广交会上,中国元素吸引外国客商拍照留念 (单玉紫枫 摄)
月湖新景(海曙住建局供图)

    “下大力推进强院强所,打造服务全市乃至周边城市的科技研发集聚区、创新发展新引擎”“通过稳外贸、稳外资、促销费,加快构建大商务格局,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畅通融资渠道,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2020年,新起点、新征程。围绕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来自宁波发改、经信、科技、商务、金融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各抒己见并纷纷表示,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委改革办 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供给,增强发展新动能。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以市域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为主线,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牵一发动全身”和“群众牵肠挂肚”的改革为突破,全面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为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在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供给上见实效、当先锋。把握住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等领域渗透、政策关联的特征,推动一批治理集成式改革,强化政策统筹和制度支撑。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县域治理集成式改革,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建立重大区块、设施市级统筹开发运营机制等,针对重大问题开展市级试点,争取率先突破。

    在国家战略实施的制度供给上见实效、当先锋。以国家战略的深度实践为突破,率先构建新发展理念贯彻实施的制度体系。健全17+1经贸合作示范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一带一路”中意(宁波)园区的制度体系,创新16项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任务的实施机制,建立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制度供给上见实效、当先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要素流通效益、创新转化效率、投入产出效能。深化“六争攻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亩均效益评价和运用机制,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治理试点,建立“单打冠军”育强体系,激发传统优势产业潜能;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生态,建立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未来产业等新经济培育发展机制,争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营商环境优化的制度供给上见实效、当先锋。统筹推进“最多跑一次”、放管服、营商环境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改革,加快推动“最多跑一次”向公共服务、农村基层、机关内部、公共场所等领域延伸,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积极探索工程项目建设全周期“一件事”、企业用水电气网络报装“一件事”改革,强化系统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加快实现“掌上办”“网上办”“全城通办”。(俞永均) 

    市发改委 抓好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推进‘六稳’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市发改委负责人说,新的一年,市发改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核心,围绕“项目争速”战略部署,实施“攻坚项目争速”专项行动,大抓产业投资、大抓基础设施投资、大抓平台投资。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争速”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34位市领导亲自联系、协调服务重大项目。截至目前,140个市重大前期项目中42个提前转化、落地开工;194个新开工项目中188个顺利开工建设;309个市重点项目共完成年度投资1272.9亿元,完成率123.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这些项目的落地开花,强化了我市抵御复杂宏观环境的底蕴,提升了宁波城市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能级。

    今年,市发改委将聚焦“五大板块”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谋划一批储备项目,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培育新兴动能、提升城市能级。比如围绕城市有机更新,大力实施城区品质提升工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综合竞争力提升,积极开展“345”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围绕群众获得感增强,着力推动民生保障提升工程。

    在产业投资方面,通过提升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推动投融资改革等举措,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在宁波落地开花,力求早投产早见效。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大建设”等国家和省里的重大战略和重大规划,分层分级分类加强跟踪服务,推动甬台温高铁、栎社机场四期、空铁一体综合枢纽等谋划项目列入上级规划,争取开工建设沪嘉甬铁路等项目,加快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一期、象山湾疏港高速等项目建设,积极完善5G通信、物联网和北斗卫星网络。在平台建设方面,以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片区为聚焦点,推动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加快整合提升,打造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易鹤 步传松) 

    市经信局 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列

    2020年是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市经信局负责人说,全市经信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定信心,稳中求进,勠力同心,苦干实干。以“产业争先”为引领,抢抓“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新机遇,通过聚焦数字经济、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龙头企业与“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助力宁波制造业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去年5月,我市吹响“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冲锋号”,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全面推动“246”产业集群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我市“246”产业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于规上平均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按照计划,今年全市经信系统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和细分行业,做强做长产业链条,同时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制造业,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宁波制造业基础扎实,不少制造业企业通过聚焦“专精特新”,已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者。去年底,宁波又有11家(个)企业(产品)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已达39家(个),数量蝉联全国各城市首位。按照计划,今年全市经信系统将继续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行动,做强行业龙头企业和工业总部企业,加快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千亿级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培育更多单项冠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创新型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企业梯队。

    数字经济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按照计划,今年全市经信系统将坚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重,积极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和应用深度,形成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推动应用的良好态势。

    特别是依托华为鲲鹏5G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集聚优势,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以“5G+AI+安全”为重点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

    (殷聪 储昭节) 

    市商务局 “两稳一促”构建大商务格局

    刚刚结束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聚焦聚力“八八战略”再深化、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治理效能,明确回答了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商务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情况看,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全市商务部门全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启动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出口占全国份额继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内贸流通稳中有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商务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20年,全市商务部门将从六个方面发力:

    一是着力“稳外贸”,推进对外贸易稳中提质。统筹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积极壮大外贸主体队伍,加强出口品牌培育,深化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转口)贸易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力“稳外资”,推进利用外资行稳致远。推进落实招商“一把手”工程,完善重大招商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强化要素协同保障。深化市场化招商,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力促企业增资扩股。

    三是合力“促消费”,推进内贸商贸流通稳步增长。全面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推动国家级、省级步行街试点建设,培育夜间经济、共享经济、服务经济等新兴消费热点,争创国家级国际消费城市建设试点。

    四是聚焦“17+1”合作,推进开放空间持续拓展。进一步深化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争取更多改革创新试点落地。高水平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和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等重大活动。

    五是释放平台“新优势”,推进开放平台能级提升。推进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积极创建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推进商务领域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运营水平。

    六是构建“大商务”,推进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全力夯实商务治理体系,打造高素质的商务铁军队伍。

    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全市商务部门将认真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聚力商贸流通、外贸、外资、外经、消费及开放平台,在落细做实上下功夫、见成效,推动宁波商务工作实现新突破。

    (单玉紫枫) 

    市科技局 以“大院大所”打造宁波高端“创新源”

    14家新引入的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中,11家研究院已聚集科研人员688名、科研团队73个,承担重大科技项目21个……“大院大所”带来的创新发展动力,正在让宁波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长。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创立创新共同体,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新的一年里,宁波将按照新要求,继续下大力气推进强院强所,打造服务全市乃至周边城市的科技研发集聚区、创新发展新引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拉高标杆,让更多一流院所优势学科与宁波优势产业结合。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宁波将进一步拓宽合作视野,瞄准国内顶尖、世界领先的学科团队,主动对接国内外顶尖大学和世界500强企业。同时,持续跟进一批在谈“国家级”研究院,争取有效落地。

    边建设、边引进、边出成果,进一步加快创新速度。宁波将按照研究院建设发展计划和时间节点,梳理研究院发展问题清单,对标对表推进研究院“边建设、边引进团队、边解决问题”,发挥院所背后主平台优势,让“论文”上的前沿技术尽快在宁波转化为生产力。

    畅通渠道,让更多创新资源集聚宁波,激发人才来甬热情。宁波将建立研究院人才动态需求清单,针对性地组织研究院专场招聘会、人才推介会,以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高端创新团队。用足用好“3315”系列计划、顶尖人才计划,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研究院申报人才项目。

    下一步,宁波还将继续推进创新政策优化,支持研究院申报“科技创新2025”等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研究院与企业协同攻克共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联盟作用,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推进产学研合作。

    (金鹭 王虎羽) 

    市金融办 畅通融资渠道,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稳住微观主体、筑牢发展根基”至关重要。作为直面企业需求的前沿部门,市金融办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全面推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金融服务要精准”这一条上动真碰硬,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贵、融资难、融资慢等长期困扰问题,我市金融机构将推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宁波实施方案,紧盯省六大标志性指标和我市融资畅通工程指标体系,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按季举办融资对接会,推动“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活动,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全面完善金融政策体系,更好助力全市“246”“225”等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针对普惠群体金融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融资服务、数字支付、风险防控、金融知识教育“全覆盖”,推动数字支付和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数字化普惠金融防控体系。确保2020年全市民营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企业贷款增量的50%,制造业贷款年均增速不低于10%,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超过全部贷款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2019年基础上稳步下降。

    在帮助企业扩大间接融资规模的基础上,我市金融机构还将综合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深入推进“凤凰行动”宁波计划,推动优质企业对接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和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力争全年新增上市和过会企业7家。推进上交所宁波服务中心、深交所宁波科创企业路演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重点企业和拟上市企业梯队;提升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服务功能,促进政企协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管理、人才和市场等一揽子服务。

    在巩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三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市金融办将综合运用激励引导政策,引导辖区保险机构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保险产品创新,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新材料的市场化应用;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大对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保障力度。

    (张正伟 张立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