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最多跑一地”成社会治理标配

    吴启钱 

    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推进社会治理“最多跑一地”,深化基层治理“三治融合”,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类型多样、诉求复杂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单一线性、部门分割、条线相隔的垂直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矛盾纠纷多样化、非线性化、去中心化的新形势,也无法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近年来,一些地方屡屡发生小矛盾酿成群体性事件、小纠纷变成局部性大问题的情况,教训极其深刻。

    “最多跑一地”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再发展,是把改革的理念从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民生领域,运用到矛盾纠纷化解的社会治理领域的再创新,优势在于资源集约、系统集成和整体协同。具体说,就是把以往分散在各层级各部门的力量,集中下沉到矛盾纠纷的首发地或多发地或解决的便利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处理群众诉求,调处矛盾纠纷。从群众提出诉求开始,到受理分类,到调处化解,再到销案监督,所有环节在一个地方完成,以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以往,基层群众遇到问题时,往往投诉举报无门,矛盾纠纷化解需要在多个窗口、多个环节、多个地方反复奔跑,很多时候反复跑仍不能解决问题,严重影响生产生活,也牵扯各级干部的大量精力。“最多跑一地”,正是在一个地方整合法律咨询、困难帮扶、矛盾调处、诉讼服务、信访接待、心理疏导等项目,形成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一窗受理、联合调处、集成服务”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实现群众办事、反映问题“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实践中,一些地方推行“最多跑一地”时,还纳入各类调解资源,组建统一的调解专家库,由纠纷当事人点餐式选择调解员;一些地方推出了“谁接案,谁负责;谁负责,谁牵头”的工作机制,入驻中心的工作人员,不管来自哪个部门或机构,都有牵头组织的职权,有利于消除“踢皮球”现象;一些地方还坚持就地解决和教育疏导相结合,根据调处需要,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让忧心忡忡、满面愁容而来的群众心情愉悦地离去;一些地方创新信访代办制度,综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和“移动微法院”等进行“线上调、掌上办”,让当事人可以“一次都不用跑”。

    “最多跑一地”,虽然是消民忧、解民愁、纾民困之举,但不能搞成事事由政府包办。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多数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化解这些矛盾纠纷,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还是应该走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路子。如果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不仅会加重政府工作负担,还可能助长政府机关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降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还是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做到群众利益延伸到哪里,德治、法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覆盖到哪里,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让“最多跑一地”成为社会治理的标配,持久释放魅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