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 龚红雅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对地处福泉山山麓以南滨海、大嵩江两岸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当天一大早,大家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会聚在古老的大嵩城,逛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廿四市。 这一逛啊,就是600多年。 廿四市的由来与大嵩所城的历史分不开。“嵩”即山高之意。地处福泉山南麓的大嵩历来为海防要塞。据《鄞县通志》记载,“大嵩东连郭巨,南接钱仓,互相犄角,控海枕山,屹然重镇”。这里宋代已有人烟,并有厢军在此设防汛所。至元代,设大嵩巡检司,负责盐场缉私和治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抗倭将领汤和负责浙闽一带海防,在大嵩筑所城,驻军千户,抗击倭寇。 据史料记载,大嵩所城北倚凤凰山,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外有护城河,大小校场。那时大嵩江直通大海,潮汐起落,所城地处大嵩江北岸,岸上多设大小道头,货物水运进出,也有多条山道与明州腹地相通,交通便利,街市渐兴。所城平日里由军兵把守,城门早开晚关,城里居民多出西门去街市买菜。唯有每年的农历廿四设集市供应年货,名曰“年市节”。此日一早城门洞开,城里长长一条大街,从东门摆到西门,从城内摆到城外,乡民摩肩接踵购置年货,热闹非凡。 从此,廿四市世代沿袭,自发形成大嵩地区乡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且一度有过“商集五县、货列百乡”的辉煌。据当地年逾七旬、热衷乡土民俗文化研究的退休教师张煜熇介绍,当年大嵩城的长街(现在的古城路)是条石板路,中间方正的青石板,两边精致的鹅卵石铺设,一里长街以中间的城隍庙为界分东街和西街。街两边茶楼、酒肆、客栈、饭店、南货店、药店、糕饼店、杂货店,店铺林立,商贸繁荣。 廿四市,在张老师的印象中,只有当家人才买年货,小孩子最开心的是去城隍庙看打高拳、变戏法、吹面塑、看西洋镜。到上世纪80年代公路开通,狭长的老街已容纳不下成千上万的赶集乡民,廿四市索性搬到了南门外的新街,即现在的大嵩路。“近几十年集市变化可大了。”张老师感慨道。当年廿四市有草鞋耙卖,因为那个年代人穷,农民做田头要穿草鞋,穿草鞋得自己用草绳、草鞋耙编,现在草鞋耙早淘汰了。以前过年买张小圆桌已经很不错了,现在都买圆台面,中间还放转盘,省得下饭多够不着。“现在超市里要什么有什么,货物样样齐,日日是过年。廿四市买年货不是那么重要了,借着赶集的名义,轧轧闹猛倒是真的。” 每年这一天,大嵩城的家家户户买了酒菜备好饭,方圆几十里的亲戚来廿四市赶市日,请进来,叙叙旧,唠唠嗑,吃了中饭再走。来赶集做买卖的早些年起五更落半夜,都是肩挑背驮两只脚走着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换成自行车、手拉车,现在大多是面包车、卡车、小汽车开着来。“幸亏你来得早,否则连停车的位置都找不得。”张老师说。可不,笔者早上七点不到到这里,车子已停到几百米开外的公路边上了。 上午8点左右,随着三记激越的铜锣敲响,“开市啰——”激情澎湃的声音响彻街市,没等镇里组织的几个民俗节目开演闹头场聚人气,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长长一公里的公路早已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水泄不通。鸡、鹅、鸭、牛肉、猪肉是过年农家必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笼笼的活鸡足足摆了几十米,色泽光亮的羽毛、鲜红的鸡冠,一看便知是周边山里放养的。海鲜更是海边人家的最爱,新风的海鳗、冰镇的带鱼、晒干的乌郎鲞、矾好的海蜇头,还有虾皮、紫菜、海带、龙头烤……应有尽有。 山竹货是集市的一大特色。来自横溪的一对父子清早四五点钟就出门,用大卡车装了一车的竹货,六点不到就赶到了瞻岐镇大嵩的东城,一公里长的大街已找不到一块空地,父子俩只好在汽车停靠的路边上缷了货,沿着马路摆开。摆放停当,就有一群系了围裙的大妈围拢过来。八十多岁的老篾匠父亲带着五十开外的二代篾匠儿子也来赶集,他们从塘溪带来食罩、竹篮、米筛、板筛、团箕、白篮、晒花寨、淘米箩、土箕、洗帚、镬杠、鳅箩、刀笼篰、番薯笠、锄头杆。这时,正好一位大叔骑了电动车,在摊位前一把刹住,他盯上了锄头杆。“这锄头杆是金竹吗?”“不是,是龙须竹的。”老篾匠回答。“龙须竹好,硬。金竹太软了,一用劲就折,没用场。”看来一个识货,门槛精;一个懂行,货地道。买卖成交。 在大嵩城里街面开了个打铁铺的李铁匠可是近水楼台,家门口的集市占据了最有利的地形,在大街东边最醒目的地方,用一块油布把他打的铁家什在地上整齐摆开,掘地的板锄、开垦用的条锄、锄草削地的刮锄、挖孔种菜的小锄头、耘田的钉耙,还有砍柴的弯刀、劈柴的斧头、切菜的薄刀、夹煤球的火钳,一应俱全,都是生铁打铸,货色地道,经久耐用,据说还在申请非遗呢。过了年就是立春了,人勤春早,这些农具乡民都要用,生意自然不错,打电话给他儿子,让他也过来帮忙看摊位呢。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鲜花摊位,蝴蝶兰、大花蕙兰、仙客来、西洋鹃、一品红,还有各色花草,一盆盆鲜花整齐摆开。年廿四了,街边的企业早早放了工,不锈钢栅栏门已经拉上,厂门口地大,正好用来摆摊。来自咸祥的、家里种有五六亩花卉的杜家姐妹,今天一早又把姹紫嫣红的鲜花摆进了古老集市…… 与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街市相比,此时的大嵩城老街显得冷清而落寞,自上世纪70年代初城门拆除,整条街改成了水泥路,看上去狭长而整洁,街上偶有三两行人来往。我一个人慢慢地走着,从东街到西街,努力想象着几百年前廿四市的热闹情景,寻找着当年官兵守防留下的印迹,甚至跑上所城后的凤凰山去寻找明清抗倭的烽火……城墙的残垣断壁还在,黑压压的古城民居依稀仿佛,唯有远处街市喧闹的人声和爆冻米胖的爆炸声此起彼伏,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