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飞逝,转眼又近岁末,感叹“逝者如斯夫”的同时,也开始为来年做准备,其中日历必不可少。 |
戴骏华/文 柯 以/摄 商朝的甲骨历是迄今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说明数千年前的先民已经开始有了天文历法。目前已知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历书出自唐永贞元年(805年),但仅限于皇宫中使用,按月为12册,记录朝廷大事和帝王言行,遂又称“皇历”。后来朝中大臣纷纷仿效,编写各自的家历,装裱成轴。经过长年使用,历书逐步得到推广,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历。 在敦煌莫高窟发现当时有多种历书抄本,木板刻印的历书最晚已于唐太和九年(835年)出现。到了明朝,几乎家家户户必备历书,钦天监为此每年十月初一颁发次年《大统历》。清朝承袭明制,仍由官府统一编印历书。顺治改《大统历》为《时宪历》,乾隆年间避御讳,更名《时宪书》。据《燕京岁时记·卖宪书》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衢巷之间亦有负箱唱卖者。”清末,历书上增加节气表,更加利于农业生产。《清史稿·礼志二》称:“十月朔,颁时宪书,豫定次年耕耤吉期,下所司循用。”辛亥革命后,人们将“皇历”改称“黄历”,并附会由轩辕黄帝造历。民国时兴公历,黄历上农历、公历由此并存,东西文明分流而交汇,共同打开时光之门。 记得很多年前,看到电视剧《天仙配》中有一段场景,胸无点墨的傅少爷想买书识字,在街上听闻有历书出售,以为就是书,于是买了一堆老黄历回家,闹出了笑话。我当时有个疑问,黄历可以算是书吗?翻看一些老黄历,发现其上有不少知识。旧时历书不仅附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各种尺牍、对联、九九消寒图等。后来历书又增加了《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公市制度量衡简表》、民间偏方等内容。从年初的春节到岁末的腊八,每一页日历记录着不同的习俗,小小一本日历,融汇了民俗文化。清人李百川在小说《绿野仙踪》第六十六回写道:“次日,庞氏一早又取过宪书来,着贡生择日子。”指导农事、择吉宜忌,历书就是这样一部“实用书”。 谈起万年历,我们并不陌生,之前对于这个名词没有深究,以为“万”也如“三”“九”“百”“千”般表示数量多,甚至表示推算万年的日期。直到某一年,我看到日历上的一则“小百科”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古老的太阳历的发明者就叫万年!相传商朝祖乙在位时期,历法混乱,万年经过数十年的观察与计算,终于创造了精确的太阳历,为表彰他的功绩,商王将该历法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奇妙的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关于生命与创造的颂歌,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唤起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大地的亲近之感,传递着生命的充实与感动。 日历挂在墙上,每年一本,一日一页,逐日揭去。撕到最后一页日历,有如行到水穷之处,却不急躁,坐看云起之时。当年高考前几个月,我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受日历的启发,将各学科平时做错的题目汇总起来,制作、装订成100张错题卡。高考前百日,每晚睡前撕下一张卡片温习,当撕掉最后一张,也就意味着迎来人生的一大节点,一切都刚刚好。 挂历纸美观而又厚实,如何让过期的挂历延续生命,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新学期开始,发了新书,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包书皮。找出往年的挂历纸,空白面当书封,还会画上一些图案充当装饰。现在想来既省钱又环保,还能锻炼动手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很多家庭还将旧挂历垫在柜子、抽屉里,压在书桌的玻璃下,整洁又防潮。去年,我在路上遇到一位退休老师,他的手提袋材质与众不同,引起了我的兴趣。交谈之后,才知这个简易的手提袋是用旧挂历制成的。老物件因为人的珍视与善用,生命得到了延续;人又因为老物件传承的温度与记忆,心灵感到了充实。 时至今日,虽然许多电子数码产品能显示日期,但以纸张记录光阴的日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盛世兴收藏,一些老的年历、月份牌、日历、挂历、年历卡等,富有文艺气息,深受藏家欢迎。近些年,各种文化日历悄然兴起,从唐宋诗词到人生箴言,从国宝文物到时代风情,从四季变迁到九州特产……流逝的岁月,都在纸上留痕。小开本的书页,字字如珠玑,直抵人心,每天呈现“一花一世界”的感动与思考。其中,《故宫日历》堪称文化日历的典范,它除了标注公历、农历、二十四节气外,还有引人注目的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每一候都是对生命往来的呼应。新年岁在庚子,为地支之始,又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日历》所蕴含的文化之象、生活之美,充满着诗意与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新的一年,让我们怀着无限的期许,在366页的翻阅中度过。但得此心春长满,在每个平凡的日子,寻找生活中的一道亮光,使日有所足,心有所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