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 拔坝 到 车坝

慈溪鸣山堰部分场景,左边是拔坝。(摄于1988年)
早年的牛力车坝。
(摄于绍兴博物馆)
余姚马渚斗门新闸边上停用的升船机,其平台仍保留着。
东钱湖莫枝堰电力车坝遗迹。

    桑金伟 文/摄        

    为节制内河之水位,须在各地河流中设置众多堰坝。然堰坝的建造又妨碍船只行驶,于是多智多慧的古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采用拔坝、车坝、船闸等方式,使航船顺利通过堰坝。

    拔坝就是采用徒手擢拔的形式将船只拖移过坝。拖移船只的过程,乡人们叫“拔船”。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慈溪古窑浦支农时也尝过拔船滋味。当时生产队的田地分布在一条海塘的前后两畈,这条海塘虽已“退居二线”,但依规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以作备用。塘两头的河水经地下涵洞流通,农船必得拔坝翻塘才能从前畈到后畈。

    即便是拔一只空“木舢板”过坝,也要发动全“小队”的壮汉参加。为减少拔坝的摩擦力,人们会在堰坝上撒布点泥再浇上点水。拔坝分泥坝、石坝两种,泥坝虽比石坝原始,但在泥坝上浇些水,拔起来却比石坝上省力得多。然而考虑到拔坝的耐久性,不少泥坝后来改建成了石坝。

    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堰坝列表”中载:“全县现有堰坝22处”,其中仅有3处尚为泥坝,其余均为石坝。

    早年拔船在农村很常见,于地名上也可见一斑。慈溪的胜山有个叫“拔船塘”的小村,早年船越三塘时总在此拔拽而过,故名。

    显然,拔坝适宜于轻船或小船,否则难以过坝。于是,车坝的诞生势在必然。车坝就是施用人力、畜力或电力机械将船“车”过坝。据光绪年间《余姚县志》记载,余姚辖乡有堰180余条。该志对已改为车坝的堰,往往注明“今均作车坝”或“实车坝”,这说明在光绪年间家乡拔坝改建车坝已很普遍。

    1991年版《慈溪水利志》在写到当年慈溪最重要堰坝之一的双河堰时说:双河堰“位于鸣鹤镇湖口村之双河上。原为慈溪、余姚两县的水系分界堰……据光绪年间慈溪、余姚县志记述,因两县水利纷争屡起,宋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改建车坝,设有管理房……”这意味着双河堰早在宋代已改为车坝。

    我有个姑妈嫁在余姚历山北部的乡村,她待人热情,总希望我这个城里的“娘家阿侄”去她家做客。当时去她家确实不便,母亲总不应允我去,一次姑爹用船来接,真高兴死我了。我在浒山北门头上船,取道大古塘河,往西很快到了鸣山堰,那里有车坝。出于安全,姑爹叫我上岸等待。只见钢索缠住姑爹的船,两边十几位赤身壮汉用力推动绞盘机。随着绞盘“嘎嘎”地转动,车船工的号子一阵高过一阵,船也昂起了头,慢慢爬上了堰顶。当船身超出一半越上坝顶时,其重心一下子改变了,船头骤然下垂,“嗖”地蹿了下去,船头几近入水。我被吓了一大跳,好在姑爹留在后艄以橹当舵掌稳着船。这一番情景我以后再也不曾见过。

    在浒山无人不知鸣山堰,它本应称作“眉山堰”。浒山一带只有眉山、庙山、校场山、虎屿山等一些小山,压根儿没有鸣山,故我从小对鸣山之称呼很纳闷。后读到《慈溪地名志》才知道:“因船过堰时靠人工车坝,车时往往喊号子以协调动作,故呼鸣山堰。”据《慈溪水利志》载,鸣山堰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以前已成为车坝。

    明清以来,许多游历中国的西方人士,曾用文字、绘画,后期用照片,把他们对运河的感受和印象记录下来。其中,英国画师威廉·亚力山大于1792年至1794年随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时绘制的作品,细致地描绘了航船过堰坝的情景:一艘大船被高高地车到堰顶,有一船工在船头扶持着一块用于挡水的编织物,严阵以待,看来船即将下滑。堰两边各有一座硕大的木构绞盘,足有两人多高,每个绞盘旁有车船工十来人。不远处有一座牌楼和一个小庙,用以祭祀,以保行船平安。

    据载,马戛尔尼使团行程的其中一段是从杭州府到舟山,取道于水路,即浙东运河,就是从钱塘江南岸的西兴闸起,自西向东经钱清江、曹娥江、姚江、甬江再出海。这一片平原各地水位不一,需隔以堰坝。据专家推断,画面所表现的当为曹娥江堰。

    此画题为《过埭之船》,不知谁给取的,用了个“埭”字。在我们慈溪也称堰为“堰埭”或“埭”,称设车坝的堰为“船埭”。至今慈溪不少地名后缀还保留着“埭”,如王家埭、宓家埭等。

    在堤坝很高、船只很重、人力绞拉困难时,就采用畜力作为绞拉的动力。多数情况下使用牛,两晋南北朝时称其为“牛埭”。北宋时堰埭规模更大,有记载的最大的堰埭要用22头牛同时拉。

    不管是人力还是牛力,过坝总是件烦心事儿,不消说船毁人亡的风险,卸货越坝再装船也够呛。

    自从采用了电力车坝,事故再没发生了,老百姓称其为“电动坝”。电动坝其实就是升船机,它将铁轨铺设在坝上,铁轨上安装滑动平台,平台由电机绞钢索拉动。当该平台半沉于水下时,船驶于其上,平台就载着船舶沿铁轨上升过坝,后再下降,直至降到坝的另一端的水中。电力车坝颠覆了传统车坝。

    东钱湖有个莫枝堰,颇有名气。以前,从象山、鄞县咸祥、奉化松岙等地来的百姓,带着鱼鲜干鲞等货,从钱湖南端的韩岭入湖至湖北端的莫枝堰出湖,过坝滑进中塘河后便一路泛舟宁波城。据说这堰一天有上百条船进出。

    去年年末,我找到莫枝堰车坝遗迹。能与古朴的车坝相遇,已使我欣欣然了,无意中发现一旁竟然还有电动坝,真是大喜过望。据悉,这电力车坝建于1966年,最大承载能力15吨,可以同时升降3吨位的船两艘。它启用后不久,莫枝堰人力车坝自然被废弃了。20世纪末,电力车坝也逐渐废止。

    近年来,我一直关注浙东运河,绕着浙东运河水系跑了不少地方,仅找到4处升船机,全部已废弃。电动坝虽好,但仍离不开堰坝,过不了更大的船只,于是更先进的现代船闸出现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