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2月2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路上有你

    东山

    最近天气不错。但是,自武汉封城后,心里面每天都阴雨绵绵。

    醒来看手机,已成习惯,看专家和官媒说些什么,有没有新动向,期待有特效药出现,期待疫情数据不再走高。

    儿子于初七回沪上班了,说是缓解同事工作的压力。初六晚上儿子问我家里有没有新口罩,我说没有。出发前给了他一个用过的旧口罩,心里不安,叮嘱他上服务区尽量与别人保持距离。一大早,我各处询问哪里有口罩卖,未果。儿子说,别担心,说不定单位会有。到单位后,儿子发来信息:已安全到达,同事送了他好几个口罩,够用了。他叮嘱我们没事不要出门,好好在家呆着。

    今天又有新增,新增病例也就新增了不确定因素,让人惴惴不安。有时候神经质地感觉空气里到处都是病毒,不知什么时候就被吸进喉咙。清一下喉咙,都会觉得害怕,生怕被病毒沾上。

    弟媳是医务工作者,在人民医院内镜中心上班。1月20日下午,弟媳所在的医院开始召集护理应急梯队,有多年护理经验的她主动报名,被安排在第三梯队,需保持24小时手机畅通,做好随时进入隔离病房的准备。21日上午9点,医院开始报名去发热门诊上班,她又报名,因为是内镜中心的护士长,领导让她缓缓再说。和平年代,我们看不到战场,看不到英雄,其实英雄就是身边的普通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方显英雄本色。我问她,怕不怕?她说不怕,我们护士群里面每个人都争着报名呢。我问弟弟,如果她真去了武汉一线,你会阻止吗?弟弟说,她如果想去,我会尊重,毕竟她从事的职业就是救死扶伤。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幸亏家里岳父岳母住着,可以吃上热菜热饭,我最近开始也要下乡值班了,但愿疫情早点结束。

    哥哥是警察。节假日值班是常态,一有情况,放下饭碗马上出警。跟他一起吃饭,最怕电话铃响。今年春节,一家人原计划安排一次短途旅行,疫情的发生打乱了计划,现在他原地待命,随时等候召唤。1月23日哥哥值班,接到电话,说有一辆来自湖北咸宁的私家车要到他所在辖区的村庄。拨通电话,沟通了好长时间,对方最后表示愿意配合隔离。当晚哥哥等在高速出口,天下着雨,寒风刺骨。拦下车,车上有3个小孩4个大人,哥哥安排他们去滕头民宿入住,隔离观察。我说你这工作真辛苦。他说这是我的职责啊,初七正式上班,这些天要去高速出口设卡,一上岗就是9个小时。我说,你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啊,不要跟人急,耐心点。他潇洒地告诉我,那当然,我口袋里还准备了几只一次性口罩,看到没戴口罩的,就送上一个。

    午饭后,阅读报纸。感动之余突然想到:纸媒不会消亡。铺天盖地的微信推文固然有你想看的资讯,但报纸也有自己的优势。那一篇篇激动人心的前方报道,有妻子即将分娩却毅然报名驰援武汉疫区的丈夫;有新婚七天就第一个报名的新郎;有抛下年幼孩子动身前往疫区的母亲;有把孩子交给父母去第一线的夫妻……有位记者去隔离病房采访,看到白衣天使的工作,他惊呆了:穿脱一次防护服需要30分钟,为了节省防护服,还需克服生理现象,因为小便一次就要报废一套。有时因工作需要,不能脱,只好用上尿不湿。脱下防护服,每一道都要洗手,洗到手发白,而口罩勒得脸上有深深的印迹,几小时都不褪。还有社区工作者在居家隔离点24小时守候着,排查核对居民信息、摸清返城人员人数、为重点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化身“快递员”为小区隔离住户送菜送粮送药、当临时妈妈照顾隔离病人的孩子。有一位准妈妈预产期在2月6日,1月28日挺着大肚子仍在工作,29日凌晨2点生下孩子,生孩子前她在微信上吩咐同事:“××幢那家人总是忘记报告体温,你明天一定要盯着点。”

    在武汉某个重症隔离病房,护士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最小的刚满20岁。为了方便工作,10多个90后姑娘把长发剪了:“我们连命都交上去了,何况是头发!”我还看到一张照片:一群白衣天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席地而睡。不由得眼眶湿润。

    这个春节,一想到许多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穿越,而我们宅在家里,吃饱穿暖,晒着太阳看手机、看报纸,心里便涌起无限的感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