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3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促进非遗传承发展

    

    

    赵建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民风民俗民情等民族特征、审美习惯“活”的呈现。传承非遗不应只是书本著作里的文字和图片、博物馆里的摆设、“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工艺等。非遗大多是“活态流变”的生产生活技艺,只有走出象牙塔,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被公众认识、消费、欣赏,才能“活”在当下,得到传承和发展。

    1、生产性保护——传承非遗

    “生产性保护”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的方式。通过契合社会需要的生产实践,激活传统工艺的潜能和需求空间,借助创新、开发等手段,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非遗传承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并促进文化消费、提升生活品质、改善民生。

    由于“非遗”类文化产品自身的特点,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些内容用现代机器是无法做到的,只能坚持手工制作,从而保留了传统工艺意义。但是,纯粹的手工技艺不能扩大生产规模很难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必须引进现代技术。传统手工结合现代技术和机器生产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根据产品市场定位,采取以“机器”和“手工”双向支撑的发展路线。

    2、生活化融合——创新非遗

    非遗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文化内核让大众感觉距离遥远与己无关,因此,要借助创意设计,将传统生活方式中的精髓转化为现代生活产品,让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方面非遗要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结合影视、动漫、书籍出版、网络电子读物等,形成具有IP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通过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电影电视,线上线下书籍读物,使非遗衍生品融入现代生活,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非遗要与旅游休闲业相结合,发展文化休闲、养生度假、工业遗产、田园观光等特色产业,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生活的文化需求;非遗还要与城乡建设相结合,代表以往生活形态的老城区旧社区乡村聚落等承载着大家共同的记忆,通过改造升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传统农事农艺渐渐流失了,而很多人还保留乡村情结,充分挖掘乡村习俗和农事体验,传承和培育一批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文化项目,为人们保留乡情寄托之所在。

    要借势体验消费趋势,让体验非遗成为流行性文化消费项目。随着实体商业的转型,个性化、多样化、独特性的体验式消费商业模式渐成潮流,而其中以传承与创造为核心的文化体验消费,如复合型实体书店、传统文创手工作坊、传统农事体验等,依托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情感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验式文化消费的资源宝库。通过创意手段与创新衍生产品,让传统文化体验成为当代人经常性的文化消费内容。如手工竹编成为时尚箱包的创意,青瓷为文具产品增添历史文化感,木作现场体验、陶瓷拉坯绘画成为一种时尚生活……传统的手工艺通过创新融入现代生活中。

    3、生态型延续——发展非遗

    当下,非遗保护的水平仍较低,传承方式仍较粗放,创新发展面临许多问题。时过境迁,非遗缺乏生存环境,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核心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真正的非遗市场萎缩;非遗活动脱离原有的文化背景、生产情景和生活方式,文化意蕴表达肤浅;非遗开发缺乏整体性考虑,与周边经济、社会、文化事项缺乏共生性……总之,还没有形成互相支撑共生共长的生态环境。

    非遗资源不仅包含巨大的文化价值,更潜藏着丰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其产业链、拓展其价值链,政府、非遗传承人、设计与制造、市场与消费者等各方合力搭建资源整合、供需对接的桥梁和纽带,集非遗传承、设计创新、技术研发、销售体验、传习实践、投资孵化于一体,以非遗生产性保护为基础,非遗文创内容生产为核心,建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活化和创新应用的生态产业链,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