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美食 (董满永 摄) |
袁 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全面提升农民幸福感的总抓手。据抽样调查表明:经济收入、身心健康、社会环境和家庭和睦,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影响农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笔者以奉化区大堰镇相关做法为例,剖析农民民生幸福的时代内涵,探讨新时代农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一、破解农民收入“少慢难”,做强“旅游+”文章,从振兴农村产业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着眼,增强农民的获得感。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大堰镇依托高山气候、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积极探索“绿色兴农”路子。目前,大堰镇有高山水蜜桃1万余亩,年产量8000余吨。2019年成功引进大型企业银泰集团与水蜜桃种植大户等合作,把大堰高山水蜜桃打入大型连锁超市。董家岙村形成了白茶产业链,奉鼎、嵩翠等白茶品牌已经逐步打响,带领周边100余家农户共同致富,给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积极探索旅游兴农路子。西畈村利用特有的梯田优势,种植620余亩的油菜花,发展花海经济,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区内外游客赴堰游玩。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发展“月光经济”,让更多的人夜晚住宿在大堰,吃喝在大堰,带动大堰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3、全力推动乡村民宿发展。大堰村青山绿水,风光秀丽,堪为人居胜地,现在大堰村的大溪路已经成了民宿一条街,形成了琴海缘、花雨醉、云水间等精品民宿38家、房间320个、床位596张,致力打造具有江南诗画韵味的醉美乡愁小镇。 二、破解文明素养“陋弊缺”,争创全国文明镇,从塑造良好乡风维护身心健康入手,提升农民的快乐感。 1、加强显性文化引领。在村里增设“家风家训”,如大堰的王氏家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 2、加快农村文明示范创建。大堰镇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全域旅游创建,综合推进提升一线六村二十景“连山堰情”文明示范线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同时开展文明有礼大堰人、最美大堰人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良好形象。 3、聚力共建志愿文明风尚。大堰镇常照村开设“时间银行账户”,村民参与本村两委会核定的公益项目或当选“五赞模范”,赚取或奖励的相应时间币可以换取等时服务、置换福利,“时间银行”的开设使用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 三、破解村镇面貌“丑乱差”,加快“百村景区化”建设,从提升生态品质改善社会环境发力,提升农民的满意感 1、推进“厕所革命”。“厕所虽小,却关系着大民生。”实施乡村振兴以来,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生活品质的短板。一期改造公厕13座,公厕改造结合镇区风貌品质,改建后湖边桥村的公厕,白墙、青砖、灰瓦成为3D壁画村的一景。 2、实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用环保酵素将垃圾变废为宝,箭岭村率先掀起了“零污染村”创建热潮。全村推行运用“红蓝绿”垃圾分类法,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日益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升。 3、深化“五水共治”。大堰是宁波二级水源保护区,党委政府对于镇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这些年来,全镇搬迁各类企业180余家,关停畜禽养殖场49家,取缔家庭嫩竹造纸作坊360余家,舍弃近3亿元年产值,做到辖区内无一家污染企业,持续深化推进“五水共治”。 四、破解社会治理“粗松软”,强化基层法治新模式建设,从加强乡村治理促进家庭和睦找点,提升农民的价值感 1、齐抓共管,把准整体联动“支点”。一是“内挖外援”夯实基础。对内抽调联村干部、乡贤等组成镇乡风文明促进会,对外加强与政法委、民政等多个部门的联系,统筹抓好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二是“试点先行”积累经验。筛选常照、西堡岙等7个产业特色鲜明、班子认识到位的村先行试点,形成特色化、标准化村规民约“准法”。 2、寓教于乐,瞄准落地生根“堵点”。一是走家串户送规约。结合“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将“村规民约”宣传版和扇子、雨伞等印在一起,制成“口袋书”“纪念品”等分发到每家每户。二是文艺宣教润无声。组织村民将村规民约编成快板剧、家庭唱等节目向群众宣传。目前《吉祥三宝》《福星训辞》等7个节目制成PPT、MTV、微电影等,让村民、游客“出门见约”“驻足知约”。 3、上下联动,找准执行监督“痛点”。一是实行动态巡查机制。镇级层面发挥综合巡查中队作用,对各村开展每日巡查;村里组织老党员参加义务行动队,每周2次进行检查,对村民违约行为,根据整改意见进行跟踪式评价。二是建立积分管理制度。对村规民约奖惩实行积分管理,每双月公布“六赞六戒”家庭积分红黄榜,给优秀家庭一定的物质奖励。 (作者单位:奉化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