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顾客正在购买青团。 (卓璇 黄程 摄) |
记 者 黄程 通讯员 卓璇 杨芝 清明将至,又到了吃青团的最好时节。在慈城古县城民权路上,一家制作手工青团的糕点店吸引了游客和附近居民前来尝鲜。 刚出笼的青团,油绿如玉,还带着淡淡的艾草香。“我们坚持用传统的配方和做法,是希望给大家带来‘老底子’味道,留住乡愁。”糕点店负责人包坤告诉记者,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中午和晚上会迎来一拨客流,每天有60余盒的销量,其中要数传统黑芝麻馅和咸馅口味的青团销量最好。 “捣青草为汁,和粉做团,色如碧玉。”早在清朝,袁枚就在《随园食单》中细说过青团。做青团,艾草汁是关键。清明前后是艾草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候,包坤和家人每天提前去慈城及周边地区采撷新鲜的艾草,然后挑选出细嫩的艾草将其洗净、揉搓,再用石灰水蒸煮去除涩味,并与水磨粳米粉混合均匀,制成鲜绿色米粉团。“艾草有限,别处有使用艾草粉或者色素给青团上色的做法,但我们一直坚持采摘野生艾草,捣烂入团这种地道方法,虽然麻烦,但这样才能吃出春天的味道。”包坤告诉记者。 哪怕如今青团花样、口味层出不穷,包坤还是坚持推出传统的口味,用小小的青团让游客在味蕾中感受慈城传统,让周边居民重温乡愁美味。“我们的黑芝麻馅是用猪油、红糖做的,这跟现在用白糖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咸馅也是用当季最新鲜的笋和自家腌制的咸菜剁碎混合而成的,特别香。” 提起自家传统口味的青团,包坤特别自豪。他告诉记者,每天中午和晚上是销售高峰,那些从慈城古县城搬迁到附近的老慈城居民都愿意散步走到店里,买一两盒青团回家尝鲜,还会给出指导意见,帮助他还原老慈城人记忆里的味道。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他也创新研发了多种口味,如咸蛋黄肉松口味、榴莲芒果口味等。 蒸青团也是有考究的,按照包坤的经验,隔水蒸20分钟即可出锅。打开盖子的一瞬间,艾香扑鼻而来,闻起来神清气爽。蒸熟的青团里裹上各式各样的馅料,包坤轻轻地将青团在装满松花粉的盒子里滚了一圈,一颗颗圆润的青团就做好了。“现在,青团上市的时间一年比一年早,有不少上海的客户早早地就在微信上向我预定指定口味的青团了。”包坤说。 包珅虽然才40多岁,但坚持纯手工制作传统糕点多年。2008年从上海回到慈城老家后,他便在解放路上开了一家集古玩和糕点于一体的小店,店名就叫作“传家美食”。说起店名的缘由,包坤说起来还带着一点自豪:“我是包公的后人,听说很久以前,包公为一个厨子平过冤屈,这位厨子无以为报,便将祖传的食谱相赠。后来,我们家道中落,我的太爷爷在旧箱柜中找到了这本食谱,然后开始以此为业,一直传到我这一代。” 拿着这份食谱,在家中阿姨们的指导下,包坤琢磨着做各种老底子口味的小点心,久而久之,街坊朋友们都被他的手艺折服,喜欢叫他“包好吃”。“我的记忆中,永远藏着小时候吃到过的慈城老味道和长辈们手工做糕点的细致用心。”包坤告诉记者,店里人手有限,为了保质保量,每天他天没亮就要来店里和面做馅,制作当日的点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