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及古代深陷谣言的名人,不得不提苏东坡。 |
|
《搜神记》借传奇故事表达了对谣言的愤怒,比如提到“东海孝妇周青被谣言所诬,遭害后,东海大旱三年”。 |
|
有一个观点认为,晋人王嘉的《拾遗记》是一本“谣言之书”。比如正史说吴下阿蒙被孙权劝说后,发奋读书,什么书都读,就是没有《易》,而《拾遗记》偏偏造谣说吕蒙“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又捏造说白帝之子和皇娥(五帝之一的少昊之母)有私情,所以纪晓岚就骂它是“上诬古圣,下奖贼臣”。(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谣言,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每一次突发事件中,都会有谣言出现,古今中外皆如此。“谣言”一词,原本并无贬义。南朝顾野王在所撰的《玉篇》中对“谣”的解释是“徒歌也”,也就是指民间的歌谣。 郭震海 “有趣”的谣言,驱逐“无聊”的事实 最早“留名青史”的造谣者,是三千多年前的商纣王的佞臣——恶来。《史记》说他:“善于毁谤,长于谄媚。”他善于造谣贤能,长于谄媚纣王,而商纣王已然沉醉在酒池肉林中,有点“谣言中毒”,其叔父比干直谏却被剖胸挖心,诸侯觉知谣言的病毒已深入骨髓,争辩的声音失去效力,只好纷纷离去。这无疑告诉我们,酒肉固然鲜美,糟糠亦然真味;谣言固然爆了猛料,事实却保护着正确航向。也正因为事实的“平淡”,才接连上演被谣言驱逐的情节。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载:魏国大臣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不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这当然会相信。”庞葱又道:“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有虎,显然是造谣、是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后人就常引用这个典故,来喻为谣言可掩盖真相,“有趣”的谣言会驱逐“无聊”的事实。比如,古代一些学子出于考取功名、扩大影响等目的,会有意利用造谣的形式来炒作自己。明代彭时的《彭文宪公笔记》里,就记载了不少类似的科举逸闻——正统年间,在考试结束后、公布名次前,街头会流传不少民谣,比如“众人知不知,今年状元是某某”,这些民谣其实就是谣言,是一种“造势”,抓住了人们的猎奇心。 谣言真的可以止于智者吗? 事实完成对谣言的驱逐,有时需要很长时间。 《尚书》记载,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这时候周武王的众弟弟、管叔他们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要对成王不利了,他要造反了。”国内的舆论已经被谣言裹挟,周公垂头丧气:“如果现在我不避嫌,我就对不起先王。”于是,他避到东边,住了两年。后来,造谣的管叔变成真正造反的人。成王在周公的帮助下,平定了叛乱,造谣的人最终被抓获。可是,成王仍然对权重的周公心存芥蒂。不久,周公写了一首题为《鸱鸮》的诗送给成王:“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周公把自己比作一只誓死保卫小鸟的母鸟,来表明心志,可是成王依然没有回应。 直到秋天刮起台风,周成王打开贮放占卜祝词的柜子,看到了周公宁愿把自己作为抵押,替代武王死的祝词,管叔的谣言才告粉碎——于此,事实完成对谣言的驱逐,历时两年多。 《荀子·大略》有语:“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虽用词不同,但意思一样。对于没有根据的话和事,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再流传了,因为智者会经过细心的分析思考,判断出真伪,而不是听之信之。 谣言真的可以止于智者吗?古代或许可以。因为古人往往是道听途说,获得信息的渠道仅仅是通过口口相传。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丰富、畅通、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是惊人的。而且,伴随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有些谣言经过包装,更具有迷惑性,图文并茂,甚至是“有图有真相”,再有智慧的人也容易一时难辨真假,有时一不留神,手指一抖就会转发一条不实消息,成为造谣者的“帮凶”。正如有学者所言,谣言利用朋友圈这个特殊的熟人社交网络环境,更容易被人相信,使辟谣更为不易。 有媒体曾做过一项关于谣言产生及传播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1%的受访者坦承自己不能分辨网络谣言。而对于网络谣言何以产生,受访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信息公开不充分(40.7%),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28.1%),造谣者能获得利益(21.5%)。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服务人类、推动人类进步,也可以从虚拟中走入现实生活,给人带来伤害。 古人对待谣言的“六字经”——镇以静,绳以法 因谣言而获“莫须有”之罪,高明的人们深知,谣言的不攻自破,只是时间问题。 苏轼被贬黄州后,京师政敌们也开始造起了谣言。据《东坡志林》记载:当时曾巩的母亲死去,京师顿时谣言说苏轼和曾巩同一天羽化升天了!足见两位贤者多不容于浊世!后来苏轼又被贬到海南,京师又有谣言说他乘船入海一去不复返。后来一位叫何述的太守又造谣说苏轼突然失踪,只留下道服,说他得道升天了!苏轼隔三岔五就“被死亡”却没被气死,是因为他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可是正如梁启超所说的,“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欺世盗名之徒;谤满天下的人,也未必不是伟人”,所以《三国演义》造了不少关于曹操的谣,却不妨碍曹操真正做到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终没有篡了汉家天下,他也真是三国鼎立时的大文学家。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为年幼的万历皇帝改革图新十年,死后却立刻被张四维等人造谣攻击为擅柄专权十年…… 所以庄子才说贤者要做,“就算所有人赞誉他,和他自己的看法一致,他就会内心平和;就算所有人造谣攻击他,和他自我评价不一致,他也会不予理睬”。 《诗·小雅·雨无止》中有语,“辟言不信。”意思是当谣言满天飞的时候,用严肃的法律出来辟谣,世人依然不会相信。可见一旦谣言四起,辟谣之路是多么艰辛,多么不易。 对于谣言,古人的做法是什么呢?六个字:镇以静,绳以法。“镇以静”就是遇到消息要冷静,要学会处变不惊,加以思考分析,不被谣言蛊惑;“绳以法”就是对造谣者要绳之以法,严肃处理,严禁造谣、传谣。 当然,抵制谣言除用法律的手段严惩外,其前提必须是信息传递及时透明,真相永远需要跑到谣言的前面,如果没有信息的公开透明,谣言必生。因为公众面对某些事件,不知道又很想知道、想知道又没有渠道知道,谣言及其传播,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