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住院记

    

    冯秋玲

    去年12月初,我在家里摔倒。看到拍片报告的一刹那,我简直绝望了:左侧股骨颈粗隆骨骨折三处,其中两处移位!

    主治医师姓王,是个帅气小伙,和我儿子差不多大。他认真地看片,检查,询问病史。看他皱眉沉思的样子,我惴惴不安。我知道自己伤得很重,而且,前一年膝伤动手术,拆线、取钢钉钢丝,每次伤口迟迟不愈,还发高烧。这次我是断不肯再做破皮手术了。

    王医师静静地听完我的诉求,决定先给我做皮牵引。他拿来器械,认真地做着,还让我先生和护工看着学。他说先用皮牵引固定位置,再考虑下一步。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手术愈合快,效果明显,更何况,手术还是这家医院骨科的强项。而我,害怕手术,选择保守治疗,骨头接不拢的概率很大。住院时间长,会远远超过医保规定的住院天数。我给了医生很大的压力。

    王医师对我说,不做手术,万一牵引效果不好,就没法坐立,更不用说走路了。他耐心劝说着,让我权衡各种治疗手段的利弊。我心里热乎乎的,因为他的友善和负责。但是思考一夜后,我还是选择皮牵引。

    此后,王医师每天来看我,有时在清晨上班前,有时是下了手术台后,有一次快晚上九点了,他刚下手术台还没吃饭,就来指导我做“拗膝盖”动作。看我乐呵呵的,他高兴;见我愁眉苦脸的,就鼓励我。每次看到他,觉得像见了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我暗暗鼓励自己,努力配合治疗,不辜负他花费的心血!

    住院41天后拍了片,骨头位置还行,王医师略松了一口气。他还是每天来看我,鼓励我。我有时候夜里睡不着,思虑多多,就跟他微信聊天。除了病情,我们还会聊些别的,比如分享一篇好文章。

    病痛中,医患间的这份亲情让我倍感温馨。没料到就在此时,可怕的疫情来了,王医师要去隔离区做志愿者。原来说好是两周,后来却延长到40天!那一个多月,他怕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没来看我。虽然这样,他仍时时关注着我和其他病人。而我,则无数次祈祷疫霾早散,王医师和他的同事们平安归来。他们,就像亲人一样,让我牵肠挂肚。我的心随着疫情的起伏,或悲或喜,时而叹息时而流泪。

    王医师不在身边的日子,护士们一如既往的体贴、暖心。疫情期间,一天两次测体温测氧饱,无论日夜,只要在病房里看到这些白衣护士的身影,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我就有安全感。我的静脉又细又脆,住院时间一长,两臂几无可下针之处,护士们为了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她们在我手臂上一点一点地摸着,寻找着,有时候还会用上“花式打针法”,比如“浅针法”“深针法”,甚至“弯着打”。有时她们几个研究好了再打。我不会忘记胡护士那天给我成功注射时在病房门口那声“哎哟妈啊”的欢叫,那种像攻克险关一样的成就感和欢欣溢于言表,让我热泪盈眶。

    2月13日我又拍了片子。在隔离区的王医师微信告诉我骨头位置很好,就是还很“嫩”。他嘱咐我康复锻炼要持之以恒,但不能过量。言短情长。

    静脉输液结束,我打算出院。3月12日中午,王医师终于可以进病房给我做出院评估了。他穿着一尘不染的白大褂,似乎比先前更成熟、更帅气了。我兴奋极了,超水平地展示自己的康复锻炼成绩,引得王医师、护工和我的家人们惊喜连连。而我,则像一个“人来疯”的孩子,渴望得到表扬。王医师说我能得100分,我快乐得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在起舞!

    3月14日上午,我出院了。两天后,王医师也结束隔离区志愿者工作,回到骨科。大家都平平安安,皆大欢喜。在这难忘的101天里,我经历了绝望、希望和“新生”。现在,骨头对位好,能独自坐起来了,假以时日,我就能站起来走路了!

    上世纪90年代,我三次重症都是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把我拉出绝境。后来,我加入志愿者队伍,以此报答社会。这次严重受伤,又是该院骨科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帮我脱离险境。几次住院,我和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感情,甚至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医生护士退休了,我们仍是好朋友,平时还有联系。

    这次特殊时期的住院经历,让我又一次看到了医护人员在灾难面前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人性光芒。王医师和他的同事们是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医者仁心,大爱精诚。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付出远比一般人多。多体谅为医者的不易,尊敬他们,配合他们,这是我们全社会应该做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