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鋆 20世纪80年代初的群众文化生活还不丰富,复刊不久的《宁波日报》就成了宁波市民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和文娱体育等信息的来源。从此每天看报成了我的一种爱好,由此汲取精神食粮。 当时的报纸虽然只有4个版面,但每周必有一个版面是“读者来信”,专门刊登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对此的看法和建议,是关注度很高的一个热门版面,深受读者喜爱。 看到这么多身边事变成铅字在报纸上发表,我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希望有一天我的文章也能在报纸上出现。不久后机会就来了。 当年我家乔迁新居,搬入高塘四村。当时的高塘四村是宁波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全新住宅小区,在小区里还建了一个儿童乐园,里面有许多大型的游乐设施,是小区里小朋友玩耍的好地方。可惜建成不久,这个儿童乐园就遭到了严重破坏,如秋千上的坐板和“花蕾转盘”里的坐板都“失踪”了,跷跷板上的动物头像也不翼而飞,石桌、石凳被推翻在地,园中水池上浮满污物,看着实在令人心痛。那天我带女儿去园中玩耍,看见几个小孩往水池中扔石头,更有甚者把石凳推来丢入池中,后经本人劝阻,其余几个石凳才幸免于难。这些小孩大的不过十一二岁,小的只有八九岁,都是小学生。 我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并在信中呼吁学校能对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让他们自觉爱护公共财物,同时希望小区有关部门派出专人进行管理,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当我把这封信放进报社门口投稿信箱的那一刻起,心中就充满了期待,希望我的信能出现在《宁波日报》下一期的“读者来信”版面中。非常幸运如愿以偿,在1988年1月13日的《宁波日报》第二版醒目位置刊出了题为《高塘四村儿童乐园受到严重破坏》的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向《宁波日报》投稿就被选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的第二封“读者来信”写在4年后的1992年。 那年5月份的一个早晨,我女儿一觉醒来突然气喘吁吁、心率加快。我就立马带她去市妇儿医院就诊。当时挂号要预检测量体温,只有体温超过规定才能挂号,因我女儿体温正常未果。我就去急诊室找医生请求他作为特殊情况给予诊治,但他一脸冷漠,宁肯闲坐在诊室也不愿给我女儿诊治,叫我等到8点以后去看门诊。我跟他说急诊不能单凭是否发烧为唯一标准,其他症状也需要急诊。但他就是铁石心肠,不为所动,以致我与女儿在煎熬之中苦等了1个多小时后才看上医生。门诊医生接诊后不能确定我女儿的症状由何引起。我不放心马上又去另一家医院就诊。接诊的那位医生耐心细致地听我讲述发病过程,并做了血液化验和心电图检查,经综合判断后告诉我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叫我不用担心。听了他的诊断后我如释重负,被他良好的医德所感动。回想起市妇儿医院那名医生对待病人的情景,真是天壤之别,我心中感慨万分,就把这次经历写成信,再次放进了报社门口的投稿信箱,希望通过报道能促使一些医生改进医德医风,更好地为病人着想。 报社把我这封题为《同是白衣天使,为何一个温暖如春一个冷若冰霜》的信件转送到了时任市妇儿医院党委书记陈秉方的手中,陈书记立即安排有关人员进行核查,查清事实后陈书记严肃批评了那名缺乏工作主动性的医生,还亲自到我家对我所提的意见表示感谢并对那天就医过程表示歉意。他还对我说医院领导已向门诊部明确提出,夜间门诊既要坚持急诊的原则性,使急诊病人能得到及时诊治,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值班医生在接诊急症病人之余应主动接诊普通病人,从而在制度上保证类似的现象不再发生。我的一封信能引起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是我写信之时所没有想到的。事情能得到圆满的处理结果,包含了“读者来信”版面编辑老师的努力与付出。 1992年6月30日《宁波日报》“读者来信”版面头条刊发了以我的信为引子,主题为《择善而从、知错而改》,副题为“市妇儿医院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医院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的长篇专题文章。文章分3个部分阐述了市妇儿医院对待来信来访案例的处理过程:一、“从信访看不足,完善各项制度”(这部分就是我来信后的处理结果);二、“把信访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三、“通过信访调解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些案例使读者了解到医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及时处理医患矛盾,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得到了患者的谅解和称赞。 我这两封“读者来信”的刊发充分体现了《宁波日报》对读者的重视,对广大读者的来信事无巨细、分门别类,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是一张有态度有温度的报纸。 刊有这两封信的《宁波日报》我一直珍藏着,虽然已经发黄但它真切记录了当时的场景,现在看来还是倍感亲切,成为美好的回忆。 更多优秀来稿见中国宁波网“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 如果宁波日报曾经感动过您、影响过您,如果您的一段人生轨迹曾经被宁波日报记录,或者您与宁波日报有过特殊的感情与联系,请您拿起笔来,讲述“我与宁波日报”的故事。纸质来稿请寄至“宁波市宁东路901号宁波日报报网总编室”,邮编:315042。电子版来稿请发至nbrbzbs@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