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宁波人画像

——读《阿拉宁波人》有感

    

    

    

    

    

    

    袁志坚            

    

    最近几年,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作家写城市市民性格的书,比如肖复兴的《北京人》、叶兆言的《南京人》、王谦的《这就是上海人》、林文询的《成都人》等。这些书多为随笔集,作家均熟谙自己所在城市的生活群体,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提炼出这座城市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生活气息与文化氛围浸透在人们骨子里的集体无意识。这些书对于读者了解一座城市的精神是如何生长、演变的,无疑有所助益。

    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浙东学派和“宁波帮”均举世闻名,宁波人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关于宁波人的随笔集应该会引起关注。郁伟年先生写了《阿拉宁波人》这本书,他熟悉宁波与宁波人,也热心于介绍宁波与宁波人。

    郁伟年出生于慈城,1978年参加高考被录取后,长期学习、工作、生活在宁波城区,走遍了宁波的角角落落。“阿拉宁波人”,首先是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确认,继而是对宁波文化区域人群的整体称呼;是自报家门,也是相互招呼。这五个字,是简单如实的角色亮相标志,更是颇感自豪的社会交往符号。“阿拉”,是单数的我,也是复数的我们。因此,郁伟年为宁波人画像,虽然字字句句来自个体的主观印象和知识拼接,但也叠合了来自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记忆和多元叙述。他想写的是一本能引起天下宁波人同感共鸣的书,一本让外地人对宁波心向往之、对宁波人刮目相看的书。

    在序言中,郁伟年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概括水土(自然景观)对于人(地域文化)的深刻塑造。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曾经说过,不同的地方产生了“土地”和“生命”之间不同的物质痕迹和文化景观。他说,“文化景观由自然景观通过文化集团的作用形成。文化是基因,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人口类型、饮食建筑、方言土音、生产方式、民风民俗、性情习惯……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赋予生命独特的文化内涵。《阿拉宁波人》的视角,正是根据以上内容,定义宁波人在世界上的位置,界定宁波人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意义。

    宁波,在作者笔下既是一个历史文化语境,又是一个日常生活空间,是流动的、交杂的、鲜活的。《吃咸持重》一文,将宁波人嗜咸的口味与持重的性格相关联。从自然景观来说,宁波靠海,海产品丰富,过去没有冷藏设备,腌制海产品成为宁波人日常的“下饭”。能吃咸,就是会过日子、会打算,经受得了艰苦。宁波谚语说,“生鲜,熟补,咸经吃”。作者从宁波人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发现了务实持重的精神,管窥一斑,别有思考。在《开放包容》一文中,作者阐述了宁波的自然地理禀赋、港口条件以及在东西方文明(特别是东亚文明)交流交融史上的巨大贡献,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理解宁波人的开放性格与包容精神的形成过程,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书中写到董黯、方孝孺、王阳明、范钦、黄宗羲、张苍水等诸多历史人物,虞洽卿、王宽诚、邵逸夫、包玉刚、赵安中等现代宁波帮人士,以及当代的市民道德模范和各行各业新闻人物,如此众多知名不知名的面孔,穿越时空,同框合影。作者借助这张合影,绘制了宁波人一脉相承的基因图谱。

    本书写到的宁波地标甚多,三江口、老外滩、天一阁、鼓楼沿、河姆渡、它山堰、古慈城、招宝山……这些地标,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统一体,代表了宁波人的价值取向。郁伟年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决定一个地方的文化气质,文化气质又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地方的内涵外观”。在文化地理学中,地标是人在自然环境中留下的印记,地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表现的外在景观,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和共同体想象,必然让这个地方的本土成员耳濡目染、外来移民入乡随俗。因此,写地标就是在刻画人的胸中气象、心底城池。作者的取景器确定了地标的景观范围,也聚焦到人的主体意识。

    既然是写人,就离不开故事。全书的笔调就是轻轻松松“讲大道”,正史记载、民间传说、新闻报道乃至街谈巷议,各种素材信手拈来。作者兴之所至,还使用了不少宁波民谚、俚语,正所谓“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作者采风问俗,善接地气,又居高望远,视野宏阔,故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画人难画骨,画骨难画心”,作者化难为易,不以断章破句代常谈,却以讲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

    《阿拉宁波人》是颇有意思的普及性读物,特别值得本地学生和新宁波人阅读,有助于了解宁波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若是对宁波“老底子”文化有所研究者,可品咂作者文字里厚笃笃的宁波味道,也可与他讨论商榷,毕竟在各人的心目中,宁波人的样子不可能只有一个模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