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0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产抗疫急需的护目镜 志愿者们何以“一呼百应”

    

    

    

    朱晨凯 

    

    1月26日,一则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在网上热传。“紧急!宁波吉丽医疗招募医用隔离眼罩装配志愿者”。余姚市政府、兰江街道党员和余姚志愿者协会一齐发力,在短短几天内就召集到志愿者120人,解决了装配人手紧缺的问题。从自发到各级政府部门组织,1500多名志愿者在疫情期间参与了这次“生死时速”般的赶工(4月30日《宁波日报》)。

    吉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洲洲有两句话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句是“每天都是连轴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但看着抗疫一线的视频和报道,医护人员戴着自己的产品,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另一句是“因为当时事出紧急,很多志愿者名字都没留下”。紧要关头能跑出“生死时速”,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默契配合,更离不开“一呼百应”“事后不留名”的志愿服务精神。

    缺人手,企业给出合适的用人价格,也能招来人,但这样和志愿服务精神联系起来,就有点牵强了,苏洲洲也不会有这句感慨——“我想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的付出”。志愿服务精神是什么?就是助人为乐,而不是为名利。记得多年前,笔者认识一个志愿服务者,他深夜为车主免费补胎,被亲切称呼为“补胎哥”。被媒体报道后,有不少车行邀请他入职,有一次他跟笔者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的写法:收入不高,生活朴素,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有负担的事。他不想以此获取名利,支撑着他的,是快乐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这次吉丽医疗“生死时速”背后“一呼百应”的志愿者,也是如此。志愿服务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律令,而是内心自发的追求。大家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紧迫性的一致认知,是前提条件。有了统一认识,“一呼”才有“百应”,而且大家认为这么做是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才会“每天都是连轴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才会有那么多人“事后不留名”。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人,不论如何自私自利,在他们本性中总明显存在某些因素,使他关怀别人的祸福,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幸福而引起的快乐以外,并无丝毫利得。”从这个角度看,这么多志愿者“一呼百应”是在救助和拯救别人,也是在找回那种让人充实、幸福、快乐的东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