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钱 几乎没有人不痛恨形式主义,因为形式主义害死人。反对形式主义,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态度鲜明,这也是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比如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期间,一些地方出现“填表抗疫”“数据招商”等形式主义做法,受到舆论关注和群众批评。这说明,形式主义仍然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项顽疾。 为什么形式主义难以根治?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使得一些人对搞形式主义“驾轻就熟”,自觉不自觉地就往形式主义之路奔去。 通过形式主义“刷存在”。每一个公共部门,都想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上级和群众的认可,以凸显自己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有作为才有地位”,这样做只要不突破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无可厚非。但作为应该是依法履职和主动担当,应该是创造性劳动与无私奉献,这样的作为才叫人信服。然而,在有的人眼里,这样的“作为”太慢太费力,甚至觉得“事倍功半”、“性价比”不高。于是,有人“创造性”地发现,形式主义是“刷存在”的最好方法,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工作到位不如仪式完美。不然,连起码的形式或仪式都没有,领导不知道你在干啥,群众也不知道这个机构存在的价值。因而,开展工作先拍照,所有过程要留痕,任务未完晒成果,口号喊得震天响,简报信息满天飞……唯恐别人不知道,生怕自己被冷落。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一些必要的形式很容易就变成形式主义。 通过形式主义“刷态度”。媒体报道,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武汉一家医院的急诊科主任一天之内光是参加会议就花去3个小时,原因是上级部门到医院连续开了三拨会,每次都长篇大论读文件、讲政策,为医护人员加油鼓劲。一个内容,三个议程,浪费时间,消耗精力,该急诊科主任不得不愤然离席。那些部门为什么要扎堆到医院开动员鼓劲会呢?因为要“保持队形”。也就是说,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在疫情防控中,都想有所表现,都想强调自己在重视,于是争先发文,于是涌向基层,于是在任务上层层加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看齐”意识,不甘落后,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实际上并不是守土有责,而是不想让其他人“压过自己一头”,忙着去蹭热点、蹭流量。 通过形式主义“刷政绩”。疫情防控虽然进入常态化,但仍应该专业应对,专职专责,让疾病控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部门和社区、企业等责无旁贷的机构履行好职责,其他机构只要“独善其身”,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就是最好的支持与作为。但在有些人眼里,疫情防控是“刷政绩”的好机会,于是不管自己是不是专业机构和专责部门,也是一发文件、二成立组织、三开会动员、四布置任务、五下基层指导、六听汇报抓信息、七抓督查发通报、八抓宣传树典型、九抓总结表彰、十抓拍照存档……形式比一线防控的单位更复杂,流程比一线防控过程更“完整”。一些人认为,不发文件、不开会,不下去检查督促,不让基层填表格报信息,到时总结怎么写、报告怎么交、考核分数怎么拿?这就导致有的基层社区为了满足一些部门“刷政绩”的要求,不得不专门抽调人员做“表叔”“表哥”,既影响抗疫工作实效,也被群众痛骂。 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期间,形式主义仍“刷”个不停,归根结底是思想出了问题,以致作风漂浮。形式主义泛滥的结果,是自己被形式主义的绳索越套越紧,基层同志更被形式主义所累。所以,应该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即谁喜欢通过形式主义“刷存在”“刷态度”“刷政绩”,谁就先被“刷掉”,这样,形式主义就有可能大大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