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一阁博物馆供图 |
|
现存明代科举录的80%收藏在天一阁 |
顾 玮 吴央央 主讲人名片 饶国庆,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天一阁及藏书文化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子课题。编著有《伏跗室藏书目录》《天一阁所藏徐时栋著作图录》《天一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等。 如今,到天一阁参观的游客会被告知,天一阁的定位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家藏书楼。为什么?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饶国庆介绍,排名第一的是意大利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式图书馆,建于1452年。排名第二的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图书馆,美第奇家族在欧洲拥有强大的势力,曾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1524年时,美第奇家族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经超过1万册。 天一阁“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确立于1996年,当时黄宗忠、李克西、徐良雄、李建民、李林、傅西平6位学者,对1566年以前创立的全球私家图书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调研。结果发现,一共有272个图书馆,其中欧洲占98%以上,14世纪至16世纪的有205个,占75%。在亚洲,具有450年以上历史、连续发展、保持原貌原样的藏书楼,只有天一阁。也因此,天一阁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标志。 阁主性格与藏书特色 天一阁的创始人是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 范钦有两大性格,其一是刚正不阿。饶国庆说:“这决定了他的仕途。通过《范钦的宦迹图》,可以看到他为官的28年里去过哪些地方。比如,嘉靖十一年(1532年),即他考上进士那一年,就任湖广随州知州,范钦做官的起点还是比较高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范钦就任工部员外郎,重新回到京城。能够出去外放又回到京城,说明他做官的水平还是可以的。”随后,又升工部郎中,外放任袁州知府,接着到江西任九江兵备副使。看起来官职一步步往上升,但实际上离京城越来越远。他还去过广西、福建、云南、陕西、河南,然后回到江西。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任兵部右侍郎。 性格决定命运。当范钦在工部任员外郎的时候,得罪的第一个人是皇亲国戚郭英。郭英捏造了一些事实,把范钦扔到监狱里去了。所幸的是,没过几天郭英自己出事了,范钦就被放了出来。范钦得罪的第二个人是权臣严嵩。他出任袁州知府的时候,严嵩的儿子想把公家的房子占为己有,范钦阻止了他。严嵩当时虽然没把范钦怎么样,但梁子是结下了。随后,范钦刚直的性格又得罪了盐商,接着得罪了军方。1560年,范钦升任兵部右侍郎,之前积累的矛盾和怨恨集中爆发了出来。南京御史王宗徐等弹劾范钦,嘉靖帝就下了旨意“回籍听勘”。所以当年10月,准备就任兵部右侍郎的范钦,半路被遣送回了宁波。 范钦的第二个性格是喜藏书。他“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尤善收说经诸书、先辈诗文集”,总量最多时超7万卷(约2万册)。 天一阁藏书的来源有哪些?范钦做了28年官,官做到哪里书就收到哪里。也有部分书籍源自丰坊万卷楼、范大澈卧云山房。此外天一阁也刻书,范钦一旦发现比较稀奇、有价值的书,就刻印出来,这些书有20多种,陆陆续续分发给好友。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卖出去的,流传于日本、美国、英国。清代一个藏书家把范钦所刻的书,称作“范氏奇书”。 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抄书。古代抄书之风很盛,范钦与明代文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有书籍互抄之约。 天一阁的藏书特色是什么?近现代版本目录学重要人物赵万里概括为:“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在于保存了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天一阁的藏书注重实用,除明抄本外,以明代地方志、科举录、政书及文集为主要收藏。” 可见,天一阁藏书特色有四:其一是明代地方志。有271种,其中185种是明嘉靖时期的刻本,占了总量的70%。271种里有172种是全国各地的最早志书,其中84种是海内孤本。从这个角度上说,天一阁藏书具备明代国家图书馆或者版本图书馆的功能。其二是明代科举录。我国历代科举考试的文献,以明代保存最为完整,明以前各代已属寥寥,清代虽然开科多,而所存不及明代的五分之一。现存明代科举录的80%收藏在天一阁,明代科举录的大量存世,不能不说是天一阁的功劳。天一阁现存明代科举文献371种,具备国家档案馆功能。其三是明代政书,也就是官方文件、法律文书,首批《天一阁藏明代政书》丛刊有54种。其四是明人文集。 书籍保护与书楼管理 藏书楼建成后,范钦希望它能够传承久远,把防火放到了第一位。除了根据易经“天一生水”取“天一阁”为名外,其建筑也是按照易经里“天一地六”布局的,并挖了一个水池叫“天一池”。天一阁的核心宝书楼和居住区,通过防火墙、通道等有意识地加以隔开,范钦的这个举动很有先见之明。 天一阁在书籍保护上也想尽办法,曝书防潮即是一种。天一阁的书橱是可以两面打开的,达到通风的效果,而且门板可以卸下来。每年6月后会晒书,书就放在卸下来的门板上。 此外还采用芸草避蠹、英石吸潮的方法。芸草不是中国原产,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的。范钦在广东、广西一带做官的时候,发现当地人把它烘干点燃,有驱蚊效果。范钦觉得味道比较独特,就夹在书里带了回来。英石产于广东英德,范钦把英石放在宝书楼里,是为了吸潮,但英石的吸潮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饶国庆介绍:“对古籍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如果湿度超过60%,虫就会从卵里出来。我们今天怎样保护古籍?主要是控制湿度,把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古人没有现在的条件,只能改善房子的结构,或者借助一些外力,对书进行保护。”2010年新库房造好以后,天一阁的藏书全部迁入恒温恒湿的库房。 除了书籍保护外,范家还有自己特别的书楼管理制度。范钦的儿子范大冲常年跟在父亲身边,天一阁的很多刻书是由他主持完成的,他比较能够理解父亲的用心。所以分家时,面对藏书楼和万两白银,他选择了前者。范大冲接手藏书楼后,定下了“书不出阁,代不分书”的规矩。 范家的书楼管理制度,从范钦、范大冲起,就一直处于完善中。制度第一条是“烟酒切忌登楼”,第二条是“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饶国庆说:“据统计,范家进宝书楼的钥匙分掌在五六个后代族人手里,要拿到藏书,必须把范家后人几方全部聚在一起。”如果“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这些制度保障了天一阁能够很好地传承十三代。 “女子不能登楼”的规矩是“隐蔽式”的,并没有写入制度之中,但民间传播较广,其中以清代钱绣芸的故事最为出名。钱绣芸是宁波知府的侄女,非常仰慕天一阁,她听说天一阁藏书外人不能看,于是想办法嫁到了范家。没想到,她嫁的是范氏旁支,最后还是无缘天一阁藏书。临终留言:“我之所以来汝家者,为芸草也。芸草既不可见,生亦何为?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这是天一阁历史上最悲凉的故事。 书楼之劫与海纳百川 天一阁建成时,有7万余卷藏书,为什么到民国时只剩下1.3万卷?有两位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民国时期史学大家陈登原写的《天一阁藏书考》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天一阁的专著,他指出,“天一阁的藏书劫难一共经历了三次,分别是洪杨之前、洪杨之时、洪杨之后”,“洪杨”指的是太平天国。但他的这个“三劫说”并没有被学界公认,反而是冯贞群的“五劫说”影响更广。 冯贞群认为,第一劫在明清易代之际,损失较少。第二劫是修《四库全书》的时候。进呈上去的书有643种,原来是答应要归还天一阁的,最后被四库馆的人陆续分掉了,仅有3种书回到了天一阁,还是通过民间途径买回来的。这次进呈古籍,使天一阁的荣誉达到顶峰,但同时也是天一阁散书比较大的一次。第三劫在鸦片战争之际,有千余卷散佚。第四劫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军队进驻宁波,盗贼乘乱破墙入阁,潜运藏书,天一阁宋版书就是在这时候大规模散佚的。最后一劫在民国时候,无良书商雇小偷进入天一阁,范家当时管理不是特别周全,被偷走了1000多部古籍。天一阁遭此“五劫”,所剩古籍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 如今,天一阁能够再续辉煌,是靠其他藏家及后裔陆陆续续的捐赠、“海纳百川”发展起来的。“经统计,天一阁现有藏书约16万册,其中善本古籍5000部3万册8万卷,碑帖5000种2万卷,其他书画5000种。”饶国庆介绍。 最早向天一阁捐赠且有记录的,是民国时期两位王氏后人向天一阁捐赠了《西清王氏族谱》。1957年,又有镇海人张季言向天一阁捐赠古籍530部14390册63981卷。1962年,伏跗室捐赠3750种古籍,计10万卷。之后,又有杨容林(清防阁)的579部5842册15312卷古籍和孙翔熊(蜗寄庐)的909部4138册13881卷古籍入藏天一阁。另一位藏书家朱赞卿先生向天一阁共捐赠8903部古籍,计53399册17万卷,占目前天一阁藏书总数的三分之一。天一阁的善本,有一半出自他的捐赠,可谓贡献巨大。 饶国庆总结说:“天一阁是中国藏书文化的杰出代表,收藏和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藏书文化的因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此为线上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