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翔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西部某负责电子商务业务的基层干部吐槽,近期直播带货火爆,他忙得不亦乐乎——领导干部动辄找他要网红、要流量,让他推荐直播服务平台。“领导讲面子,直播带货时观众一定要多,销量一定要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网红或‘大号’蹭流量”。 疫情时期,领导干部纷纷走进直播间,推介本地农产品和特色商品,收获了不少赞誉,很多还上了热搜、被传为佳话。因为“跨界”跨得比较大,官员直播带货确属“作秀”无疑。但称其为“作秀”,并没有任何贬义,相反值得鼓励。该“秀”就要“秀”,关键是要“秀”出领导干部走近民众的态度、对新经济新业态的重视、促进复工复产的行动。 隔行如隔山,大多数直播带货的官员,带货销量不尽如人意,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就像马云曾经挑战5个电商工种(其中就有直播带货),结果全败。企业家可以坦然接受这样的全败,甚至拿来大肆宣传,我们的基层领导干部,也该有这样的胸怀。你是领导没错,但在直播带货时,凭什么网友就非得买你的账呢? 既然是“作秀”,那就好好“秀”,不管实际带货成绩如何,只管尽心尽力去做好推介员、促销员的角色。把主角搞清楚了,把定位搞清楚了,把目的搞清楚了,就不用去担心,东西卖不动会不会很难堪,没人来看会不会没面子。因为要“秀”的不是官员自己,而是本地的农产品和特色商品。直播价值的定位,根本不是官员的面子。 遗憾的是,某些基层官员似乎并不真正关心本地的好东西卖不卖得出去,而更加关心自己的面子能不能过得去。官员直播带货在某些地方因此完全变了味,成了浮夸表演美化个人的舞台,成了发文要求吹嘘与花钱请人吹嘘的马屁之地,成了出风头、讲排场秀下限的新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有的地方专门发文摊派,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观看直播带货,还规定了“最低消费额”;有的地方“赔本赚吆喝”,低于成本价促销,要的只是流量、销量好看;有的地方搞“二次签约”“虚假下单”,把已完成的交易在直播时再演练一遍,或下单之后再退单;有的地方花钱组织大量水军,在官员直播带货时高唱个人赞歌,齐呼“领导好帅”,营造“刷屏”氛围…… 出发点开始就歪了,目的不再是为了推销本地产品,而是为了配合完成个别领导的个人表演,“秀”的不再是走进直播间的诚意和勇气,而是自欺欺人的作假能力。这样的官员直播带货,说白了,传递到屏幕之外的只有对权力的任性,会让广大群众寒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