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冷月书法好在哪里


赵冷月(1915-2002),名亮,别署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现代著名书法家。

赵冷月书法作品 (方向前 供图)

    

    

    

    方向前            

    

    赵冷月书法常被人称为“丑书”。关于丑书,从艺术角度考量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毫无艺术水准,另一种是形丑神不丑,具有较高艺术内涵。赵冷月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虽然曲高和寡,但绝不可轻视。

    那么,赵冷月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书法从不会写到会写比较容易,而从会写到不会写这个过程最难。”赵冷月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一生艺术求变的心路历程。书法审美须求“生”而不求“熟”。生与熟是一对矛盾,在常人看来,书法写到“熟”才算有“功夫”,对书法艺术而言,“生”是书法内在的涩味、拙味、率性等质感表现,“生”能让线条、字形甚至章法墨色产生丰富的内涵。傅山曾提出书法的“四宁四毋”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一精辟见解影响了明清以来的书法创作观和审美观。赵冷月大巧若稚的书风明显受到傅山“四宁四毋”学说的影响。

    一直来,海派书法以秀美、飘逸、平整的书风为主流,就近现代而言,沈尹默、白蕉、邓散木、来楚生、高二适、潘伯鹰、谢稚柳等均是以帖学的风姿出现,这种帖派书法一直占领书坛,其主要原因是大众在审美上喜好平整、流美、雅逸之风,所谓雅俗共赏。而随着沈寐叟、王蘧常、徐生翁、赵冷月等碑派大家的出现,他们独辟蹊径,“特立独行”的书风对正统书坛冲击很大,欣赏者对此褒贬不一。

    碑学与帖学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范畴,碑学壮美,帖学优美;碑学厚重,帖学飘逸;碑学重气,帖学重韵,等等。碑学与帖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

    在帖学统领的现代海派书坛,外行人总是以“颜值”来断定书法的好坏,而刘正成先生在《赵冷月百年诞辰书法展》研讨会上说的一番话,是专业人士对赵冷月书法较为中肯的评价:“赵冷月是在中国整个历史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他学习古代书法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风格样式,这一点我认为他是比较成功的,他的风格选择,最后达到了不会写的境界,我觉得这是我们理解书法的重要要领。”

    赵冷月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从不满足于现状,晚年努力打破海派书法的固有模式和欣赏习惯,追求一种充满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庆幸自己“从讨人喜欢的书法中走了出来”,认为“我的作品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惬意而创作的”。赵冷月的晚年变法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乱写”,也不是他自己所讲的真的“不会写”,而是在追求另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正如他所说的“清、奇、古、怪”。艺术的本源是自然,“清”是命脉,有了清,才有奇、古、怪,这就是雅,倘若没有清,那么奇、古、怪就不美,就是俗。

    如果把赵冷月与徐生翁、王蘧常等碑学大家书法作比较,他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他们都力求从碑学中吸取营养,也不排斥帖学,但重在彰显碑学的博大雄浑、自然天趣,让书法更具“拙、简、古、新”的内涵。同时,他们在碑帖融合的路上又各显神通,追求不同的审美趣味。徐生翁从早年的放纵到晚年的收敛,书法含蓄而内敛,被称为“孩儿体”,作品弥漫着孩童般的天真和童趣。他的晚年书法,又像一位极有修养的长者,毫不张扬,无一点躁气。王蘧常是位大学者,他把汉隶的笔法融入草法中,独创王式章草,书法厚重而古朴,线条绵里藏针,婉转而遒劲,功力及境界非常人能及,这基于他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学问。而赵冷月,另辟蹊径,走了另外一条道路:率真,稚拙,不囿成法,富有天趣。

    “不囿成法”与“天趣”是赵冷月书法的最大特点,前者是指书法的“形”,后者则指书法的“神采”。

    赵冷月书法的“不囿成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笔法“无法”、结构稚拙、墨法丰富。

    《毛主席采桑子重阳》为作者八十岁所书。此作结体上把魏碑、隶意甚至唐楷等多元素融入字间,字形率真随意,犹孩童般的天真烂漫,透出浓浓的稚气与拙味,无丝毫造作。如第一行“易”与“陽”字右部,相同结体,但形态各异,第三行“度”“劲”等字,线条收放、形体开合、变形十分丰富,在吸收了魏碑的厚重、隶书的古拙同时,又融入唐楷的庄重与开张;“人”“地”“春”“寥”“江”等字,明显带有颜字的特点。作者对字的形态把握可谓游刃有余,随意的结体中处处流露着经典的血脉。他说过:“我从事书法艺术几十年,是从规范化的法度中走过来,不知不觉早已陷入俗套,好在我后期由唐宋帖学转入汉魏六朝,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书法的认识。”

    笔法上的“无法”之法是赵书的又一特点。他的行笔十分率性痛快,笔间宣泄着自我情感,看似不讲究用笔,实则用笔很到位,只是他的用笔着眼于“意到而笔不到”,不讲究藏锋中锋等规范笔法,而注重每一根线质的丰富内涵和质感。

    在墨法上,他把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运用于书法创作,浓、淡、枯、燥、润,“色彩斑斓”,墨色变化丰富。杨维桢、徐渭、郑板桥、康有为、徐生翁、林散之这些历代大书家都是当代人眼中“丑书”代表,而徐渭、林散之在墨法上较为出色,至现代书家,赵冷月把书法的枯笔与破锋用到了极致。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为赵冷月晚年又一佳作,该作用笔随意,信手挥写,黑色浓枯相间,燥润结合,其间多用枯笔飞白,巧用涨墨。如“人、功、论”为浓墨饱含,“感、意、谁”等字中润笔与枯笔交织,极其自然,而“生、气、名”等字皆为枯笔飞白。作品营造了苍茫雄浑之境,天趣奇出。落款处巧以涨墨处理,与正文众多枯笔形成对比,但又极其自然,如此谋篇,乃作者真性情流露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