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流 近几年,鉴宝剧和盗墓剧作为此类题材小说的衍生品,渐渐占据了荧屏、银幕的一席之地,受欢迎程度也是有增无减。这类作品本身在剧本创作上就有优势,毕竟小说已经过读者的检验,改编起来相对容易些。从影视美学的角度看,剧中情节除了戏剧冲突外,还紧密结合文物鉴定、冒险探索及悬疑推理等“加分项”,从而在内蕴上更具魅力。所以我们不管看《鬼吹灯》《黄金瞳》还是《古董局中局》,都会因其内容上富含中华传统的文化内涵,精神上契合真伪博弈的永恒矛盾,被深深吸引。这次爱奇艺网推出的悬疑探秘鉴宝电视剧《古董局中局之鉴墨寻瓷》(以下简称为《鉴墨寻瓷》),便是佳作之一。 该剧情节承接《古董局中局》第一部而来。京城古董界有五个鉴宝门派,号称“五脉”。红门主书画,青门主木器,黄门主青铜明器,玄门主瓷器,白门主金石玉器。故事主人公许愿乃是白门的唯一血脉传人。在该剧第一部中,他通过“佛头案”,洗刷了爷爷许一城被诬为“汉奸”的冤屈,却没能查出背后黑手“老朝奉”的真实身份。第二部里,许愿又屡屡碰到“老朝奉”古董造假集团卖向民间的种种赝品,害得不少文玩爱好者倾家荡产,甚至自尽身亡。于是许愿秉承着“五脉”鉴宝“去伪存真”的宗旨,继续追查“老朝奉”窝点。可在此过程中,他又被牵扯进“《清明上河图》鉴定事件”。为了分清是非,辨别真伪,也为了维护“五脉”的口碑和声望,许愿一度不得不暂时放下自己和“老朝奉”的家门恩怨,联手开解真假《清明上河图》背后深藏的惊人秘密。 今年受疫情影响,在已经过去的小半年中,并没有播出过几部特别优秀的国产影视剧。此次《鉴墨寻瓷》能博得些许好评,一来缘于演员阵容强大,主演不俗,甘当绿叶的实力派老戏骨也甚多。二来剧情情节紧凑,画面典雅精致,逻辑非常清晰,做到了环环紧扣,便于观众跟随剧中人物按图索骥。第三,时代还原度较高,该剧从服装道具到人物语言,都很符合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状况和氛围。当然,也有部分观众觉得第二部中的许愿“智商有点下降”,似不如第一部中那样机敏、智慧了,总是隔三岔五就上当受骗。笔者倒觉得这种安排恰恰是主创良苦用心的体现。因为在当下的影视剧作品中,要塑造一个神勇无敌,始终由主角光环护体的形象实在太容易了。许愿是北京一家小古董店的老板,年届三十,尽管在鉴宝方面有天分有才气,为人也正直、善良,但他身上势必也存在着这个年龄层青年所共有的心浮气躁、冒进唐突等特点。就是因为急于揭露“老朝奉”的阴谋,他才小不忍乱大谋,自己陷入别人预设的圈套不说,还让整个“五脉”陷入被动的境地之中。在笔者看来,将一个人物塑造得自然、真实、可信,远比把他塑造成近乎“神”“圣”,来得更为艰难和高级。 当然,《鉴墨寻瓷》中还有对古董知识的传播,对深邃人性的挖掘,对历史精神的呼应。譬如,剧中提到一个明代青花瓶,瓶底落款为“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众所周知,“明成祖”是朱棣的庙号。但其实朱棣死后的庙号本为“明太宗”,“明成祖”的庙号是在嘉靖年间改的。剧中提到了这一点,笔者又查找了资料:确实,嘉靖皇帝继位时,曾引发“大礼议”之争。为了能让自己的父亲合理进入太庙,嘉靖帝把朱棣的庙号改成“成祖”。对这一历史细节知识的掌握,正是鉴别这尊“明代青花瓶”的关键。还有,剧中“老朝奉”造假,手段甚多。常见的有:将赝品藏于墓地,制造刚被发掘出来的假象。这里牵涉到盗墓行一个“儿下洞,父守口”的规矩。下墓倒斗得有人守在洞口。这个人必须和下洞那人是血亲——否则明器一出来,上面的人很可能为了私吞物件,对下洞之人下狠手。先前也允许是“父下洞,儿守口”,但自从发生了儿子将亲爹活埋的事情后,行规便改成了“儿下洞,父守口”。这一父一子,所处位置的微妙转变,实在是叫人体察人性之幽微,让人唏嘘了。 人鉴古物,古物亦鉴人。《鉴墨寻瓷》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不甘心拍成一部仅供大众消闲娱乐的作品,而是希望观众能从剧中看到一些属于情节之外、知识之外的东西。比如,随着国宝的流转、传承,不同的人所展现出的不同情感与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