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1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盼望“家门口老年大学”

    

    

    钱正宝

    

    近日,浙江老干部网介绍了衢州市全域共建“家门口老年大学”,打造“银龄乐学”幸福城市的做法;前不久,我市召开2020年全市老年大学工作研讨会明确提出:要把“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作为推进我市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与社会公益组织、民营企业合作开办的新路子。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总人口中,如60周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达到7%,就可以称为老龄化国家。据此,我国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而,近年来,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老年文化设施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演越烈,老年大学“入学难”已成国内众多城市的普遍现象。

    创办“家门口老年大学”,并非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权宜之计,而是适合老年人特点与需求的长远之举。开设“家门口老年大学”,至少有三个益处:一是能缓解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状况。二是有利于完善老年教育体系。市、区老年大学与“家门口老年大学”可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也便于分层次、分类别,以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三是为老年人学习提供便利与安全。在家附近学习,能步行上学,还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然而,真正办好“家门口老年大学”,并非易事。首先,全社会要形成关心关爱老年人的共识。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阶段,更加渴望幸福感,现在老年人的幸福感已不限于吃穿等物质层面了,更有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活到老、学到老”,正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的愿望正当合理,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针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问题,党委、政府、公益组织、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等应积极参与,助力“家门口老年大学”的建设。

    其次,办学必须讲究质量与效果。据悉,我市老年大学总数在省内是领先的,基层组织开办的老年大学也有,有的就在学员家附近,上学也比较方便,但一些老年人还是“舍近求远”,去挤“独木桥”。原因在于,一是老年大学总体数量还不够,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不适合老年学员的“胃口”。为此,把“家门口老年大学”这件好事办好、办实,还是要动点脑筋。例如,事先的调查摸底、场所选择、课时安排等都会影响报名人数与学校的招生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