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舜帝像 |
 |
姚墟古迹 (图片由作者提供) |
 |
远眺冯村 |
罗 明 冯村,原名诸冯,位于余姚市兰江街道南部山区的幽谷中,村口有座石碑坊,已故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上书“姚墟古迹”,意谓冯村即是舜帝故里。 舜,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尧的女婿;别称,虞舜、姚舜、舜帝,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东夷部落首领,“三皇五帝”之一。 舜帝故里的传说,美丽而遥远。由于史前重要人物及其大事,仅依口口相传、代代流传,而后世史籍的记载,相距最短的也在两千年,简约或缺失,现有晋、鲁和浙(余姚或上虞)等版本,无定论。 本人阅读相关史料和研究文章,实地考察,认为舜的出生地在冯村,比较可信。 史料记载 孟子《离娄章句下》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名称相同。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二云:“虞舜出生,历代都邑考诸冯人,今浙江越州余姚县,则直以冯村为古墟矣。” 宋代孙因《越人问·序》中曰:“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明末清初黄宗羲亦说:“今余姚、上虞两县皆以舜得名,其水之经余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余姚有历山,上虞有握登山,舜母之名也。有象田,其土中耕者往往得古陶器,舜之古迹在此两县为最多。然大概舜之生在余姚,故孟子曰‘东夷之人’。” 黄宗羲是个史学家,其观点一定有可靠的史料支撑。今天冯村大姓赵氏的清代宗谱,清黄熙临在《姚江赵氏宗谱序》言:“余寄迹江湖,观风民族,莫如诸冯,循循舜里,绍存南渡,居民奕奕,名贤传世。”其中的“循循舜里”,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东夷,亦称九夷,先秦时中原王朝对其以东各部落的称呼,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泛指东部夷人,范围大致在东部近海地区和岛屿,包括了扬州在内的辖地。据载,夏、商、周时期,浙东为扬州属地,如“江南曰扬州”(《尔雅》),“东南曰扬州”(《周礼·职方氏》)。此事实乃遥远,即使当代也有含糊之处,如“河姆渡文化遗址,说明了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细想,河姆渡遗址位于甬江流域,是长江流域以南的一个地区,两者是并列关系。当代人在地理位置上也有混淆,何况在远古呢?古代初期的史记,大多以中原为主,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当代人对于史前文化的认识。 史载上虞大舜庙和绍兴禹庙,始建夏朝,为浙江两大祀庙。又传说中炎帝黄帝之前的创世英雄握登、虞舜、大禹等,在浙东民间流传,呈现出纵向的线索。 地名辅证 沿用的地名,可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已故浙大历史地理学教授、绍兴人陈桥驿,曾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派研究生乐祖谋考证考察,发现在宁绍平原上虞、余姚和绍兴等地有关虞舜传说的古迹,至少有15处。 如姚江、曹娥江又名舜江;余姚历山,原余姚境内的虞山(今属慈溪石堰村);冯村原名“诸冯姚墟”,也吻合,而山东、河南、湖南等地有关舜出生地的传说,吻合点少,他把舜的出生地回归到浙东宁绍境内,合情合理。而上虞与余姚相邻,历史上同属越州或绍兴府管辖,行政区划时有变化,因此舜出生于冯村,生活于宁绍,是说得通的。 考古旁证 舜后来成为部落联盟首领,那么他的前辈先祖一定有灿烂文化的铺垫,这在余姚及其周边考古发掘中能找到踪迹。 距今九千年至八千年的嵊州小黄山遗址,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八千年的余姚市井头山遗址,是省内首次发现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贝丘遗址;河姆渡遗址的三四文化层,距今六七千年,全面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为研究当时的自然与人文,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佐证;距今五千三百年至四千三百年的余杭良渚遗址,其古城是中国史前最大的,至少是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其大墓随葬的玉璧几十块,这是四方部落酋长的贡献,估计主人是王者身份;后又有舜的后人绍兴大禹。这些重大考古发现,与舜的传说年代,在时间上传承与衔接也较为紧密。 环境特征 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在距今四千五百年至四千年间,仍处陆退海进时期,那时我国大陆海岸线比如今要往西,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好多地区还是海洋,山东丘陵地区,可能是海岛,海水也直抵会稽四明山麓。而冯村背靠大陆,面对海洋,活动空间大。 《吕氏春秋》也说“舜之耕渔”,“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那时,长江口及杭州湾渔场,也包括了四明山、会稽山、天台山北部海域。捕鱼获得的食物稳定丰富,这在井头山贝丘遗址出土的大量贝壳,得到证实。冯村部落通过海洋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方便快捷,这促进了其发展和壮大,并在与中原地区各部落合作与竞争中脱颖而出。 文化特征 舜的曾祖父叫句(gōu,勾)望,“句”属于古越语中的助词,原来余姚旧境东,史上有句章县;四明山,古代曾称句余山;诸暨县,古称句无县;古代的吴越之争中越王叫句践等。另舜,又别称虞舜,据已故的江西大余古音韵学家李怀林考证,虞是上古时大象的别称,读作gui(妫)。史前的浙东地区,气候比今天炎热湿润,生活着大象;又余姚上虞的舜象传说,也予印证。称舜为虞舜,形容他似大象般威武雄壮,与大禹的称呼一样,是一种尊称。 从图腾文化角度来说,源于自然的精神,有着一致性。古代中国图腾崇拜“龙”“凤凰”,也是敬畏自然、尊重强者的文化。龙是滔滔之水中的大鱼,凤凰是翻山越水的吉祥鸟,推测这与史前氏族部落所生活的水环境有关。远古时浙东一带人们崇拜龙与飞鸟,冯村北邻凤亭,就是传说中凤凰落脚的地方;沿姚江城区有龙泉山和凤凰山,向东丈亭镇有龙山和凤凰山,河姆渡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等。这些反映了远古时代以冯村为中心的四明山滨海一带,存在着一个强大的捕鱼氏族部落。 结语 今天余姚、上虞一带流传着很多关于舜的传说,也遗存了不少与舜相关的古迹,“舜帝故里”在余姚冯村,或许是目前比较合理的解释。2011年4月,余姚市和上虞区的“虞舜传说”,一起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冯村村口石碑坊柱面外侧对联,由余姚市政协原主席章亦平书写,如今再读,更为亲切:“前握登,后历山,何方犹表重华故里;唐秘监,明教谕,此处堪称贤哲家邦。”用现代白话文来讲,意思就是“前方为上虞握登山(舜母的老家),姚北有历山,什么地方来标明重华的故里呢?唐有虞世南、明有赵考古,这冯村可称余姚先贤杰出家乡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