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罗正在办理出站手续 |
|
许师傅与母亲相拥而泣 |
|
工作人员正在开展主动救助 |
|
张阿姨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 |
通讯员 甬珉宣 记者 王佳 本版照片由市救助管理站提供 一个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 有这样一群人,滞留异乡,背后多有令人唏嘘的无奈和故事,有的打工无着或钱财被盗回不了家,有的精神异常或老年失智找不到家,内心时常黯淡,渴望有人伸出援手,提供帮助。 近年来,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弱势群体利益放在首位,履行兜底保障职责,托底线、救急难,帮他们找家、送他们回家、为他们安家,守护了无数迷途者,也护送了无数流浪人,将温暖洒向街头每个角落。 6月19日是第八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临时之家”,零距离感受这份阳光救助。 亲情救助 打造温馨“家”园 迷途中的一张车票,雨雪中的一间暖房,寒夜中的一床棉被,饥寒中的一碗热饭,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需要一个温暖的家。 “我想留在这儿,你们对我太好了”“是你们开导了我,让我想明白很多事,找到了今后的人生目标,我会来看你们的。”今年5月10日,15岁的小罗(化名)在姑姑的接领下,离开了市救助管理站,临走时女孩依依不舍。 小罗是湖南人,因不爱读书辍学在家。父母恨铁不成钢,方法用尽,无计可施,便时常责骂。感受不到温暖的小罗在男友的“鼓动”下一同来到宁波,打算“闯一闯”。然而几日下来,不但没闯出个名堂,身上的钱也花了个精光。无奈之下,两人于5月8日报警求助。可还没等警察到来,男友留了句“找警察帮助回家”,便扬长而去。 派出所民警将小罗送到市救助管理站。来站时,小罗神色恍惚,面容忧愁,工作人员随即向民警了解小罗的相关信息,同时安排了一间干净整洁的独立房间给她居住。 小罗未满16周岁,属于保护性救助对象,需要在家属接领或者工作人员护送的情况下方可离开救助管理站。随后两日,工作人员一面为她查找户籍,联系家属,一面经常性地陪伴左右,拉家常,聊经历,耐心劝导,鼓励她好好读书,把困难当成前进的动力。渐渐地,小罗解开了心锁,表示愿意回家好好生活,认真读书,并通过电话与远在他乡的父母取得了联系。 小罗父母请了孩子姑姑来站接领。办完手续后,工作人员也请姑姑转告小罗父母,希望日后在教育小罗时,注意方式方法,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了给像小罗这样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正在或即将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的困难人群打造一个温馨“家”园,市救助管理站实施全时的“自愿受助,无偿救助”,接待窗口24小时对外开放,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提供食宿、医疗、返乡的乘车凭证等服务。 站内共分男女两个服务区,有救助床位50余张。房间宽敞,配备了蚊帐、空调,被褥、床垫摆放齐整,生活日常用品一应俱全。一日三餐提供热饭热菜,洗浴房热水全天供应。对未成年人、行动不便者等需要倾注更多爱心和耐心的人群,必要时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等服务。 2017年至今,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665人次。其中,救治街头危重病人、精神障碍患者1706人次,救助流浪未成年人775人,护送324名受助人员平安返乡。 大爱寻亲 归途不再遥远 在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对象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年老、年幼、失智、精神障碍等原因,不知道、说不出自己的姓名、家在何方,不得不长期滞留。 “17岁当兵离家后,我就与母亲失去了联络,苦苦寻找了近三十年,没想到,你们给了我这么大一个惊喜。”在市救助管理站内,许师傅紧紧抱住母亲,喜极而泣。 2009年6月,许师傅的母亲因在街头流浪时行为异常被段塘派出所送至市民康医院(原市精神病医院)救治。许是长期在外流浪、生活异常艰苦,时常出现思维混乱,言语无序。救治期间,工作人员采集了她的血样和人脸信息,据此寻找家人,但都未能成功。 坚持,终于有了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询问下,2019年年末,许师傅的母亲凭着仅存的记忆,说出了她的名字和一个早已不存在的老地址。工作人员顺藤摸瓜,通过多方打听,最终联系上了她的小儿子许师傅。 像许师傅母亲这样沟通困难、信息不全的受助人员,身份查找、核实难度大。 为破解寻亲难题,点亮他们的回家路,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创新举措,拓展寻亲渠道。成立寻亲工作专班,工作人员采用物品甄别、口音辨别、观察举止等多种传统寻亲方法,尽可能挖掘受助人员的姓名、可能流出地及住址等信息,并运用全国救助寻亲网、本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今日头条APP定点推送寻亲信息查找家人;与公安部门开展长效寻亲合作机制,对入站7天以上身份不明的救助对象,全部采集DNA血样送公安DNA库比对寻亲,并采集人脸图像开展识别比对,有效提高了寻亲效率。 2017年至今,市救助管理站成功帮助774名身份不明的受助人员找到户籍。其中,帮助74名身份户籍信息不清的长期滞留人员返乡,滞留时间5年至10年的有19名,10年以上的有4名,三年间滞留总人数下降24%。 主动“搜救” 情满街衢巷陌 对于生活无着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来说,冬夏两季最为难熬。在酷热难耐或雨雪冰冻的日子里,正需要有人给他们捎一句真诚问候,送一份温暖关怀。 “师傅,天气那么热,身体没不舒服吧?”“您是哪儿人啊,想不想回老家?”日前,甬城街头酷暑难当,走在马路上瞬间能让人感到热浪滚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走街头,穿桥洞,给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清凉,主动劝导他们进站救助。 上午9时许,在一个公交车站台,工作人员发现一名正在流浪乞讨的中年男子。“谢谢,需要的时候会去救助站求助的。”“有水吗?”虽然工作人员反复劝说,但这名男子还是坚持待在原地。“有,我们还给你带了风油精、清凉油、面包,当心别中暑,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找救助站求助。”工作人员蹲身递上了防暑救助用品和印有地址、联系方式的宣传册,并记录下该名男子的基本信息和乞讨地址。虽已是汗流浃背,工作人员依然脚步不停,往下一个巡查地点走去。 为及时帮助生活无着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多年来,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开展冬夏两季街头主动救助。冬季购置棉被、棉衣、绒裤、棉鞋等御寒物资,夏季准备清凉油、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和饮用水,经常性地前往主城区重点区域和主要道路,如医院门口、桥洞、地下通道、银行ATM机室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开展主动救助,确保做到“应救尽救”。 在主动救助中,工作人员询问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情况,讲解国家救助政策,劝导他们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对愿进站救助的,市救助管理站会接领进站,提供包括饭菜、舒适的住宿环境、返乡凭证等救助服务;对不愿进站救助的,送上御寒物资或防暑物品,发放救助宣传册,反复叮嘱他们随时可到救助站寻求帮助(根据救助管理有关政策规定,救助工作实行“自愿受助”原则,在当事人明确拒绝接受救助的情况下,救助管理机构不能对其进行强制性救助,只能进行劝导);对身患疾病者,通过120或其他途径,将其第一时间护送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情况特殊的,还将联系有关部门进行进一步救助,切实做到发现一例,救助一例。 2017年至今,市救助管理站开展主动上街巡查150余次,劝导救助616人次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发放御寒、清凉物品和食品650余份,接领进站照料5人,护送3名街头流浪人员安全返乡。 疫情防控 真情温暖人心 春节至今,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也拦住了一些人的回家路和打工路,依旧大门敞开的市救助管理站便成了他们唯一去处,让他们暂时歇脚,片刻喘息,期待着重新出发。 今年2月19日,保姆张阿姨早早等在了市救助管理站的门口迎接新雇主的到来。“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没有救助站收留,我真不知道该去哪,也因为有了你们的证明,我才找到了工作!”在即将离开时,接受了17天救助照料的张阿姨心怀感恩。 张阿姨是湖北荆门人,一直在甬打工,从事保姆工作已经有四五年。今年春节前夕,张阿姨刚结束一段雇佣关系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老家回不去,工作无处寻。无处容身的她经过问询了解,来到了市救助管理站寻求帮助。 来站之后,工作人员根据相关救助、防控政策为张阿姨测量了体温,并寻求相关部门帮助查询了她最近的活动轨迹,为她办理入站手续,发放口罩、食物和洗漱用品,安排单间实施14天的隔离照料。 隔离期满后,面对遥遥无期的“救助生活”,张阿姨逐渐产生了焦虑情绪,其间一直要求离站务工。工作人员对她耐心疏导、分析利弊,还帮她拿了个主意,“让家政公司帮忙联系新雇主,找到后,救助站可以出面为她证明已经进行了14天的隔离”。不久,张阿姨就找到了新工作。 “现在保姆不好找,万一有个感染,全家遭殃,不过,我相信你们救助站。”新雇主王女士笑着说。离开时,张阿姨一再表示:“救助站为我解决了实际难题,我一直在宁波,也没和家乡来的亲人朋友接触,没有感染。疫情虽可怕,但人间很温暖。” 为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救助工作,确保像张阿姨那样有家回不得的困难群众和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救助管理站秉持“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的原则,对受助人员做好妥善照料。 市救助管理站还推出多项举措对疫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严格把控入站关,对每个进站人员严格进行体温检测和问询活动轨迹,要求出示健康码,实施一人一间隔离照料;对每个受助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离站;对于长时间在站接受救助照料的受助人员,委托专业医疗人员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对于购票返乡者,由工作人员直接护送至火车车厢,并与其返乡归属地民政部门及时联系沟通。 从疫情发生至今,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56人。其中,帮助购票返乡114人,上街巡查7次,提供物资救助20人,疫情期间按救助政策护送返乡13人,站内未发生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