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之路

屯上村“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基地

    

    

    

    从兴义至江西坡下高速,就是普安县东城区的茶源小镇。

    茶源小镇,名不虚传。极目远望是薄雾缭绕的云头大山,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百万年的古茶籽化石。据说,光是在普安境内,现存野生四球古茶树就有2万多株,千年以上的古茶树有3000多株,而现存树龄最大的有4800年。

    同行的黔西南日报查老师指着手机中古茶树茶籽的照片问我:“像不像佛手?”

    像!普安这地方虽然古称夜郎之国,但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称誉绝非浪得虚名,这是一个有仙气有福气也值得“自大”的地方。

    近年的国内红茶市场上,普安的红茶品牌“普安红”风头正劲。这“普安红”原名“福娘茶”,福娘正是布依族制红茶的先祖。

    茶叶,是普安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不过,除了“普安红”和一些古茶树品牌能卖个好价钱外,普安茶农更多承担着大宗原料供应商的角色。宁波扶贫干部、挂职普安县副县长的方健告诉我,茶源小镇最热闹的季节是新茶开摘之时,这里云集了外地特别是苏浙一带前来收购茶青的茶商。“一些国内知名品牌茶,若追根溯源的话,也是要算到普安头上的。”

    如何继续打造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另一片“致富叶”,让普安的茶事再上一个品级?2018年6月,贵州古茶之源普安与浙江白茶祖地安吉千里握手。这是阳光雨后架起的“彩虹之桥”。这阳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先富帮后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谆谆嘱托;这“雨后”,是依靠安吉白茶富裕起来的黄杜村20名党员写信给总书记后的深情回响:他们愿意捐献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携手贫困地区共奔小康。

    当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踏上为1500万株茶苗寻找新家园之路时,普安甚至黔西南并不在他的注目范围内。但他们的动向和行程还是被宁波扶贫干部敏锐地察觉了。

    方健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18年6月4日,也正是他农历的生日。当时,他偶然从远在安吉的浙茶集团老总吴骁口中得知,盛阿伟一行正在贵州为“白叶一号”寻找落脚点。

    能不能让他们来一趟普安,把“白叶一号”引种到此?方健问来盛阿伟电话号码,盛情邀请他们来普安看看。盛阿伟是个爽快人,一行人马不停蹄,花了五六个小时来到普安。

    盛阿伟他们到达普安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那天,宁波帮扶工作队队长、副州长田宾等人一直在等候他们的到来。当盛阿伟一行人进入宾馆,普安的水文、地质和气候资料已然放在了客房的桌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二天一大早,盛阿伟就来到地瓜镇屯上村当地人称作“乌龙山”的一片荒山上。登上山头,看到这里遍地生长的“狼鸡草”,盛阿伟确认了“对的眼神”:这是适合种植白茶的地方。因为在白茶祖地的安吉茶园,也长满了这样的蕨类植物!

    于是,2000亩“白叶一号”落户普安。宁波扶贫干部的争抢意识及后续各方的投入,使普安成为“白叶一号”在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县市。

    5月22日,当我们来到屯上村恩泽白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感恩茶园基地时,绽放新枝的一垄垄“白叶一号”茶树延展到远方。虽然还是幼枝,盛产尚待来年,但按捺不住兴奋之情的普安茶农早在3月5日摘下了第一片嫩叶。

    首次采摘实际上是“打顶抹尖,以采带养”,产量并不是很高。屯上村彝族姑娘邓方敏难抑兴奋之情唱起了山歌:“茶叶基地在我村,唱着山歌谢党恩。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她知道,脱贫致富的前景,将随着这些感恩茶、友谊茶的节节拔长而灿烂无比。

    屯上村村主任告诉我,2000亩的“白叶一号”联系着普安862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们能共享60%的收益。当地百姓还可通过荒地改茶园的土地流转以及进茶园务工而得到增收。在感恩茶园基地的展示牌上,我看到当地人对未来的希冀:“荒山变茶山,贫农变茶农,山区变景区。”

    通过宁波扶贫干部的穿针引线,全国最大的绿茶销售企业浙茶集团也因为“白叶一号”的“眼球效应”而布局普安,旗下“天香茶业”的制茶流水线已经启动,茶产业园也在火热建设中。

    “浙茶集团今后还会致力于大众茶的生产和茶多酚的提炼,产能扩大之后,不光是普安,也许整个黔西南生产的茶叶也不够用了。”方健说。

    可以这么说,“白叶一号”其实是在普安树起了一个茶产业的标杆,它不光对当地采摘、制茶等工艺的提升有所助益,还让普安的茶产业从精深加工向茶文化、茶旅游的更大空间延伸拓展。

    普安红,安吉白,也许会成为普安茶叶的“绝代双娇”。当地人更为“白叶一号”品牌茶取了一个响亮而又意味深长的名字,那就是“携茶”。

    当我们进入黔西南州晴隆县境内,方健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段视频,来回答我采访中对“茶园如何变景区”的疑问。

    “我们‘白叶一号’茶园的高山杜鹃开了,多少漂亮!这个茶园就是绿叶红花,云雾缭绕……”这是视频中方健饱含深情的配音。

    多彩贵州,黔西南更是缤纷。当我们徜徉在南北盘江之间的大山沟壑中,追寻产业扶贫的宁波元素,除了“白叶一号”,在我眼前接踵而来的,是一片又一片的斑斓色彩。

    比如普安的另一个“白”——长毛兔。宁波镇海“兔儿爷”14年前“西行”,从251只繁衍到如今存栏18万只,让那里的人们编排出“十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的致富顺口溜;

    比如册亨的一桶油、一块布、一片菜。这油是近乎透明的高品质山茶油,这布是布依族妇女巧手下的土蓝布,这菜是在石头缝里刨出的菜地上生长、一年能收8季的绿色“供港菜”;

    比如兴仁的小白壳薏仁米,黔甬协力,让黔西南州成为全球薏仁米市场最大的集散地。在兴仁的东西部协作“中薏黔粮”农特产品商店,糯薏仁、薏仁酒、薏仁吊浆面等产品因为消费扶贫而源源不断销往宁波等沿海城市;

    甚至连黔西南州的州花、兴义市的市花三角梅,其育苗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由于争取到宁波帮扶资金,而培育出了淡黄、奶白等五颜六色的新品种……

    宁波的扶贫干部调侃说,在黔西南睡觉,晚上做的梦,都是彩色的,因为这里是高原,海拔高。而我却联想到,正因为白天在黔西南这块土地上“涂抹”宁波产业扶贫的五颜六色,晚上,扶贫干部的梦才会如此多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