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投资旺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1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路财神”也要讲究效率和效益

    

    

    凌 波

    

    近日财政部向各地下达2万亿元新增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简称“两直”资金)。截至7月2日,宁波所获的65.8亿元中央“两直”资金已100%下达基层,进度位居全国第一,相关工作在审计署会议上受到表扬(7月4日《宁波日报》)。

    建立“两直”资金,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宏观调控方式的制度创新,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更是疏解企业困难和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工具。这次受疫情冲击更大更明显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新增财政资金主要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宁波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财政部门及时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及时将资金下达基层,统筹用于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更加积极的作为,作为市级财政来说,扮演的是“过路财神”,既要把中央资金一分不少地下拨,也不能一拨了之,做“甩手掌柜”,而是要讲究效率和效益,在加强资金监管的同时,将自身财力更多下沉基层,弥补基层财力缺口,保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两直”资金,关键在一个“直”字。以前,中央下拨资金,往往遭遇“层层盘剥”,到了省里会减少一点,到了市里还会减少一点,到了县里再减少一点,到了镇里、村里,就少得可怜了。有专家这样说,中央转移支付从中央部门一直流到村庄,渠道很长,这个水渠是要“渗水”和被“截流”的,有时候水流到村里面就没有了。为体现助企纾困导向,这次“两直”资金采用特殊的转移支付方式,确保资金第一时间直达基层。我市将财政部下达的所有资金分配到各区县(市),市本级一分不留,资金悉数下拨基层惠企利民。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能减少中间环节的“渗漏”和“梗阻”,直达政策实施的末梢,提高资金拨付和使用的效率。

    这次疫情对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县级财政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县级财政的税收来源大多为中小微企业,它们在疫情中遭到的冲击较大,同时,不少地方有政府债务,包括政府债券和隐性债务,存在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两直”资金的注入,无疑为基层财政“输血”,能保障基层、民生、社会的有序运转。据报道,我市将进一步统筹市本级财力,按照省里“添把火”的要求,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把更多的财力下沉到基层,进一步优化市域财力分布格局,提高各地财力平衡水平,加快区域均衡发展。这样,“两直”资金和市本级的配套资金,叠加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政策,通过发挥资金的乘数效应,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扩大消费和投资。

    中央把更多财力“下沉”到基层,对基层政府而言,用好了可以破解地方财政不足风险,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完成好“六保”任务。否则,可能造成资金的浪费。由中央下沉直达的特殊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事权是一大考验。这次“两直”资金的分配,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作为地方政府,应准确把握“两直”资金的目标定位,做细做实相关工作,抓紧梳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岗清单、外贸企业援助清单及困难群众救助清单,建立实名台账,将资金更迅速地配置到急需扶持的领域和项目,避免“张冠李戴”,确保“精准滴灌”到位,更快地发挥资金应有的效益。

    在追求直拨资金效率的同时,更应注重资金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某种程度上说,配置效益比使用效益更重要,配置效益不提高,专注于使用效益,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判断是完全不同的。使用效益可能很好,这个项目做得不错,少花钱、多办事了,但是从宏观配置效益来看,可能这个项目根本没有必要,或者它不是优先的事项。把握好两者关系,至关重要。

    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落实财政政策时,既要不折不扣,又要敢于创新、追求实效,把不必要的开支降下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确保财政的每一分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