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投资旺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法看待“95后卖假鞋”

    

    

    朱晨凯

    

    7月9日,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95后小伙卖假鞋卖了7000多万元!爸妈都给他打工!被抓时手机上订单每秒十几单!》的新闻,讲述一个95后小伙靠制售名牌高仿鞋牟利。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也进行了转载,截至发稿时,两个公众号的阅读量加起来已近20万。

    本来制假售假被抓,是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新闻的跟帖评论,却让人大跌眼镜。两个微信公众号相关评论获赞数前十的,基本持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举报的人知假买假然后举报,太“不上路”了;二是建议查封的假鞋可以捐给贫困山区。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显偏颇。比如第一种观点,其实平心而论,举报人明知是假鞋还去购买并举报,乍一看确实“不上路”。但反过来想,不举报难道就“上路”吗?我们应该默许这个产业发展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相比“不知假而买假”,那些“明知假而买假”的人,可以说“更不上路”。对方说了是“销售高仿品牌鞋”,价格上也能明显看出来,正是一些人的“贪便宜”心态,给了制假售假者底气,以至其有恃无恐,破坏了市场环境。

    正品之所以贵,是因为一个品牌的培养,从注册、推广到维护,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漫长而艰辛,厂家投入的精力和成本,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高仿品未经许可挪用正品的造型,使用正品的商标和专利,这种“拿来主义”,挣钱了是自己的,一旦出问题,很多时候背锅的是品牌。之所以要打击假冒伪劣,就是因为: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市场,需要尊重规则的商家,更需要质量过硬、能让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消费者共同维护这样的市场,这才叫“上路”。

    而第二种观点,网友说“建议把查封的假鞋捐给贫困山区”,也缺乏法律常识。一些假鞋确实有实际使用的功能,但其假的属性是不变的,捐给贫困山区等于流入市场,默认了其流通的合法性,而这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悖。换个角度说,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网友大可不必担心其去处,就像这批假鞋被查封后,自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渠道予以处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