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1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钱湖镇:

“133”工作法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朱军备

韩岭村党员在清理卫生死角。(金玲飞 摄)
锦绣钱湖社区网格员在参与垃圾分类知识培训。(戴小英 摄)
殷湾村干部在查看垃圾分类情况。(朱军备 摄)

    

    

    

    

    

    

    前些日子,韩岭村12名党员在村主任金玲飞带领下,每天清理未开发建设老街的背街小巷,将堆积20多年的垃圾搬到拖拉机上,一车车运出去;

    原本鸡鸭成群的城杨村,自建立五个网格后,各网格长积极发动志愿者清理垃圾,取缔或搬迁鸡舍20余间,一周内减少鸡鸭600多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锦绣钱湖社区33幢住宅被分成多个网格,各微网格长接受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并对居民垃圾分类采用红黑榜监督……

    这些改变源于东钱湖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推行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33”工作法。“133”工作法中,“1”即基层党建“触角神经”,两个“3”分别指“三微”(星火点亮微网格、党员引领微治理、干部引领微发展)和“两约一则”(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和实施细则)。

    “通过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机融合,实现村社党组织、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有效发挥党组织对广大党员群众的引领作用,探索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路径。”东钱湖管委会党委委员、东钱湖镇党委书记陈建恩如是说。

    

    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李玲玲

    

    “触角神经”向下延伸

    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

    东钱湖镇有17个村、12个社区,人口9万。由于一些村长期处于拆迁、安置中,有的村干部年龄老化,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基层组织比较薄弱,个别村矛盾多上访多。

    村、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末端。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而村社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则是社会治理中一个个非常关键的“触角神经”。

    东钱湖镇党委牵住村社党组织和党员这个“牛鼻子”,建立“书记带委员、委员带党小组长、党小组长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党建的“触角神经”拓展到每家每户。

    东钱湖镇党委副书记胡张法说,为给基层组织“强筋壮骨”,要求做到党小组设置、党籍管理、党员服务群众、党员考核等“规范优化”。在规范优化党小组组织设置方面,着眼建立镇党委、村社党组织、微网格党小组、联户党员四级组织架构体系。

    在每个村社网格内根据人员居住、地域环境、基层基础等情况优化设置若干个党小组(微网格),推选威信高、能力强、经验足、愿服务的优秀精干党员担任党小组长(微网格长)。全镇目前共建213个党小组。

    针对拆迁村党员户籍空挂问题、居委会党员分散问题、党员组织关系流转比较随意等党员党籍管理不够严格规范的实际,镇党委从实际出发,明确以经常居住地为标准,做到应迁尽迁。目前,全镇已迁党员100多名,并且还在继续规范之中。

    建立健全党员包片联户服务群众制度,要求党员当好联络员、宣传员、示范员、劝导员、守护员、调解员“六个员”。全镇有524名党员参与包片联户工作。

    微网格、微治理、微发展

    激活基层干部党员的正能量

    网格化治理,在我市各地早已实施,东钱湖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微理念”,即“星火点亮微网格、党员引领微治理、干部引领微发展”。

    推行“微网格、微治理”组织架构。村社内每300户左右设为一网格,下分三个微网格,每100户左右为一个微网格,微网格长由党小组长(或优秀党员)自愿担任;每个微网格下分三个网格员,每名网格员(由党员或村居民代表担任)联系服务30户左右村(居)民;每名网格员下面配3至5名志愿者,每名志愿者服务群众10户左右。

    目前,东钱湖镇共设立284名微网格长、870名网格员、近3000名志愿者。他们利用“有威信、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等优势开展工作。全镇机关干部均下沉到网格中担任志愿者。

    地处山岙的城杨村建立了5个微网格,由党小组长担任微网格长,各微网格长、党员积极发动群众清理垃圾,并组建了志愿者队伍。针对农民“门前屋后养鸡、溪坑里放鸭”的旧习惯,依托微网格、实行微治理,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家禽禁养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全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每名微网格长和网格员做到“四熟悉、两必办”:熟悉网格内每户家庭基本情况、熟悉网格内特殊家庭特殊人员具体情况、熟悉网格内党员引领服务群众总体情况、熟悉网格内社会治理工作具体情况,对上级(网格长)部署的工作必须及时发动去办、对群众反映的建议诉求必须及时上报协调去办。

    韩岭村,因老街部分房屋征收,很多村民外迁,留下的多是老人。水街建成开业后,游客渐多,但老街的背街小巷环境脏乱,群众意见较大。

    “村党支部建网格化管理,将老街区域细化为上街、下街、后街、沿街上、沿街下、中街等区域,对每个区域进行彻底清理。”韩岭村党支部书记陆平国说,在村民群众自我清理的基础上,自5月7日开始,村委会主任金玲飞带领10多名党员,连续33天打扫卫生,共清理垃圾500余车。

    据了解,参加清理行动的都是村内老党员,最年长的71岁,最年轻的54岁。他们一一清理房前屋后、里弄的杂物、石板、水缸。村民看着环境的变化,从不理解,到主动加入清理队伍。

    前不久,殷湾村党支部对全村5个网格进行了一次“网格入户调查”。本村住户269户,外来人口577户。“外来人口超过本村住户,这给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带来难题。”殷湾村党支部书记孙爱萍说,“我们通过网格化管理,一名党员分管10户群众。每一个网格推选一名监督员,成效日显。”

    仙枰社区馨湖茗苑小区车棚较小、过道较窄,居民电动车较多,乱停现象突出,还私拉飞线充电,居民怨声载道。

    为此,该社区召集各网格成员开会讨论,落实各网格员宣传、调研等工作,摸排电动车数量,征询居民意见,多次协同消防大队、安监部门开展违停整治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开展6次清理楼道、整顿电动车的专项行动,拖离违规停放车辆300余辆。

    万金社区则针对养狗为患的问题,进行犬类集中整治活动,倡导文明养犬,该项措施取得实效。

    重修村规民约、社区公约

    倡导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具有汇集民意、聚集民智、化解民忧、维护民利的独特作用,是群众自治的道德依据。但条文往往容易写得“高大上”,流于空泛,不切实际。

    对此,东钱湖镇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四自原则”,修改或新制订适合本村社实际的村规民约或社区公约,并增加了实施细则。

    仙枰社区制订社区公约时将一些与群众生活没有太多关联的内容去除。“要爱护环境讲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丢烟蒂;要爱护绿化共生态,不要破坏绿植乱晾晒;要垃圾分类按标准,不要乱分乱倒违法律;要文明居住好习惯,不要高空抛物成隐患;要公共通道保畅通,不要杂物堆放占走道;要文明健身轻音量,不要大声喧哗吵扰民;要文明养犬管教好,不要纵狗便溺坏环境……”

    这“20要20不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既明确指出倡导群众应该坚持的行为,又明确强调群众该摒弃的行为,为群众自治指明了方向。

    在锦绣钱湖社区,各微网格长、党员微网格员包片联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监督分类情况,并制订了垃圾分类奖惩办法,对分类情况进行红黑榜公示,警示了少数分类不到位的居民。

    

    记者手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东钱湖镇地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宁波城市形象的窗口,游客和市民对其期望高,对其社会治理的要求更高。

    推行党建+网格的“133”工作法,将党建的“触角神经”向下延伸,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通过微网格、微治理、微发展,激活基层干部党员的正能量;重修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专项治理实施细则,倡导守约为荣失约为耻的新风尚。

    这些做法,虽然没有“大动作”,但却接地气,见实效。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从细微入手,从群众关切的眼前小问题突破,持之以恒,终有收获。

    (朱军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