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1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史丽丽:在传统糕点“触网”中求新求变

沈孙晖

史丽丽(左)正在打包。
(张瑶瑶 沈孙晖 摄)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张瑶瑶

    实习生 方容儿        

    

    洁白柔韧、口感微酸的米馒头,颜色鲜艳、酒香松软的水塔糕,细腻软糯、满嘴清香的麻糍……点开象山女子史丽丽开设的“史家糕点”网店,各式各样的传统糕点琳琅满目。

    作为县级非遗项目洋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同时又是互联网人,史丽丽将这两个身份完美融合在一起,更将传统的“半岛味道”播撒到全国各地。

    史丽丽今年33岁,家里四代都是传统糕点手艺人。“以前我太爷爷、爷爷在农闲时,会制作一些客人定制的手工糕点。”史丽丽的父母将这项手艺传承下来,曾在丹西街道开过一家小小的糕点铺子。作为家中第四代,史丽丽从小在耳濡目染中,对糕点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爱上了这股家乡味道。

    2011年,史丽丽大学毕业后进入宁波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从事美工设计工作。她时常会带些家里自制的糕点与同事分享,每次被大伙“哄抢”。“想不到传统糕点在年轻同事中这么受欢迎。”这让史丽丽产生了创业的念头。

    “老手艺要想在当下焕发生机,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市场,而网店提供了与市场对接最好的渠道。”在史丽丽看来,越是传统的东西,越应该接触互联网,“因为网络可以让我们知道,传统是不是真的值得存续以及如何更好存续,而不是让它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2013年,史丽丽开设了“史家糕点”网店。在同事的推荐以及自己精心设计推广下,网店的传统糕点越来越受网友青睐,店铺也从最初的爱心等级逐渐成长到钻、冠等级。

    眼见单子越来越多,家人忙得不可开交,2015年底,史丽丽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辞职回象山专心打理店铺。

    史丽丽一天的工作从热气腾腾的蒸笼开始:从凌晨3时开始碾米、加料、发酵到上锅蒸,一直忙到下午三四时。帮忙做糕点的同时,她还要写单子、打包发货、运营店铺、充当客服……虽然辛苦,但史丽丽甘之如饴。

    纯手工、无添加的糕点好吃又健康,但经不住高温“炙烤”。次年夏天,不少顾客反映收到糕点时已发霉坏掉。“感觉整个夏天都在不停补发货中。”史丽丽宁可亏损,也不想让顾客失望。哪怕再艰难,她也从没想过要往糕点里添加任何防腐剂。

    为此,史丽丽一边找资料学习,一边向同行前辈请教,不断试验改进。“我后来采用锁鲜盒、泡沫箱包装,夏天时增加冰袋。经过改良后,即使是高温天气,也能放心地将糕点寄到顾客手里。”她说。

    互联网的特点是创新,“触网”的传统糕点也要不断求变。为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喜好,史丽丽增加糕点口味,丰富糕点形状、颜色,并结合当下流行的小吃,一次次尝试更换原材料的大米品种,经过家人朋友品尝,得到肯定后再上架。史家糕点已从最初的10余种点心,演变到现在60多种,史丽丽不断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与时代融合,创造出舌尖上的不平凡体验。

    如今,史丽丽已把象山的米馒头、麻糍、洋糕等传统糕点卖到了全国各地。去年,她店铺营业额突破了200万元。同时,她发现传承传统糕点的价值远比自己想象的大。“曾有在外地打拼的象山人吃了店里的米馒头后,说这就是记忆中幼时的味道,仿佛时光穿越了一般。”这让史丽丽十分感动,她希望通过传统糕点,将“时光的味道”一直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