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1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至源生态农场:寻找食物的本真味道

何峰

于波在农场举行科普公益活动。
鸭子在田埂上“散步”。
于波在农场查看水稻秧苗生长情况。(何峰 摄)

    

    

    记者 何 峰  实习生 方容儿 

    

    陌上花绚烂,田间鹭翩跹。

    走进至源生态农场,一眼平畴,天际白水立青秧,河网、沟渠、田埂将稻田分割成整齐的方块,浓郁的田园风扑面而来。走近田边,成群结队的小鸭子四处奔跑,或跳起吃虫子,或在田埂吃草,或在田间悠闲散步。

    至源生态农场负责人于波正在指导一群小朋友插秧,“农场共有530亩土地,其中500亩种植水稻。”于波对笔者说。

    从大草原来到江南水乡,勇于挑战自己的于波一开始在宁波当起了“鸭司令”,如今又创立了至源生态农场,圆他的生态种植梦。

    

    硕士结缘宁波, 从科研机构跳入“农门”

    

    

    

    于波是内蒙古赤峰人。“我和宁波有缘,2007年义无反顾来到这里‘务农’,一晃已经13年了。”于波在扬州大学攻读硕士时,选择的方向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毕业后加入浙江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卢立志课题组,进行“鸭的早熟与高产基因研究”。2007年,镇海原江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寻找企业接班人,于波想把专业知识和市场实践相结合,毫不犹豫地从科研机构跳入“农门”。

    于波的决定引得亲朋好友一致反对。他的硕士生导师也多次向他建议,研究所的工作是个“金饭碗”,让他慎重考虑。于波告诉家人和导师“农村大有可为”,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和“实战”。“到第一线创新养殖方法,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抱着这样的信念,2008年,于波承包了镇海江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打造全封闭现代化鸭舍、开发自动化刮粪装置……接手鸭场后,于波一展身手,事业蒸蒸日上。实现生态养殖,一直是于波的目标。几年试验之后,2014年,于波终于开发出绿色生态养鸭模式,该模式能最大程度降低蛋鸭养殖过程中的粪污排放量,加之完善的养殖污水处理技术,使蛋鸭养殖彻底实现污水零排放。

    来到宁波后,于波一直探索无水养殖鸭子模式。几经摸索,养鸭子不能离开水的传统模式被颠覆,于波成为我市鸭子旱养的“领跑者”。2015年,全市水禽旱养技术现场会在镇海江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召开,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向全市推广。

    2014年,于波再次做出一个令大家“大跌眼镜”的决定,在继续管理江南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的基础上,他在沙河村承包530亩水田,创办至源生态农场种植水稻。“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从养殖跨界到种植,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波说,“但我相信,农业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我想尝试生态种植养殖,寻找食物本真的味道。”

    

    探索生态农业,让种养业返璞归真

    

    

    在至源生态农场,于波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他的老本行——养鸭子和种植水稻相结合。

    “以往的养鸭方式极易造成水源的污染,而水稻种植又需要喷洒农药除虫除草,不可避免地造成农药残留。”走在田埂上,于波向笔者介绍,“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技术这种返璞归真又加入科学元素的农作模式,既保护了水源,又保证了食品安全。

    “这50亩是‘稻鸭共育’生态农业技术试验田,也是一个小型的‘生态圈’。”于波指着一片稻田说,稻田为鸭提供充足的水、适量的食物以及栖息的场所,鸭子“帮助”水稻“消灭”田间的害虫和杂草,同时为稻田增加水中氧气、提供肥料。“鸭子是一群‘好护工’,从水稻根部的杂草到叶子顶端的飞虫,都能‘收拾’得干干净净。”于波说,试验田里的杂草相比其他水稻田明显少了许多,鸭子成活率高,长得也快。

    采用“稻鸭共育”技术的水田,稻谷产量比普通水田的产量低三分之一,但品质更为上乘。“生态稻加工成大米后,散发着一股‘老底子’的香味,煮起来满屋子飘香。”于波自豪地说。农场种植的主要品种为南粳46、宁84、秀水134。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南粳46,这个品种的“稻鸭米”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目前,于波为“稻鸭米”注册了“醉乡愁”商标,虽然每公斤16元的价格高过不少品牌大米,但销路不错。“今年疫情期间,我和镇海十多位种植大户联手,面向社区建起团购群,现在‘稻鸭米’的回头客很多。”于波说。

    生态模式首战告捷后,去年于波划出100亩稻田,进行“稻虾共育”模式的试验。笔者看到,田边挖出了宽1.2米左右的水沟。“现在小龙虾都在水底,早上或傍晚凉快一点的时候,它们会爬到稻田里吃嫩草,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则是水稻的优质肥料。”于波介绍,“与水稻共生的龙虾,可以帮助稻田除虫、除草、施肥、松土,而稻田也能为小龙虾提供充足的水和丰富的食物,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洁净的生长环境保障了小龙虾与水稻的安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赢,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农业。”

    

    试水休闲产业,以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于波心中,一直有一个休闲农业梦。“打通一二三产,农业的附加值才能提升。”于波说。但很多朋友给他泼冷水,“水果采摘才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就你500多亩水稻田,难!”

    于波敏锐地观察到,这些年,宁波市场对小龙虾的需求不断扩大。宁波人爱吃小龙虾,但几乎找不到地产货。去年,于波在100亩水稻田里放养了200公斤小龙虾种苗。

    “去年没经验,小龙虾的产量不高,只能说保本。”于波说。今年,小龙虾给他带来了“惊喜”。“疫情缓解后,不少人向我建议,农场可以尝试开展钓小龙虾的项目,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于波和工人一起清理田埂,在周边种上花草,给游客准备好遮阳伞、钓具、板凳和饵料。向来钓小龙虾的游客每人收取20元门票,钓上来的龙虾称重后,游客可按市价买走。游客钓小龙虾的热情大大出乎于波的预料。“一下就火起来了,每到周末,田埂边坐满了钓小龙虾的人。”于波说,最多一天,农场涌进300多位钓小龙虾的游客,光门票收入就超过6000元。

    今年,每亩水稻田可捕捞小龙虾50公斤左右,亩产值超过2000元,加上钓龙虾的收入,小龙虾的收益开始超过水稻。“副业超过主业,这是我没想到的。”于波说,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明年小龙虾亩产量如果能突破75公斤,那收益就更可观了。

    小龙虾“蹿红”的同时,在稻田里吃青草和虫子长大的水田鸭,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虽然价格是普通鸭子的3倍,但仍有不少“吃客”专程来农场买鸭子。

    于波通过搭配种植油菜花、在田埂上栽种马鞭草等,来提升农场的“颜值”。每年夏天,于波以农田为纸、水稻为颜料,通过新品种彩色稻,在水稻田上“绘图”。他先从电脑上下载图画模板,用九宫格形式固定框架,并在每个点落实好标尺,再将之搬到稻田。水稻种植时,需先在30亩水稻田上插好稻秧,再下田勾勒框架,用深红色和黄色水稻秧苗一一替换种植。

    优美的环境,加之特色产品,至源生态农场得到不少企业的青睐,纷纷来这里搞团建。“在朋友的建议下,我还在田埂边架起了土灶,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于波说。

    “‘五谷为养、臻本至源’,下一步,我还将坚持生态定位,生产优质的大米、鸭子和小龙虾,同时美化农场,使环境更好。”于波希望以“水稻”为主线,继续推出水稻画、稻草人、油菜花等主题观光农业,打响生态稻的品牌,使农场成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