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2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拖木拖,三年好拖

桂晓燕

    桂晓燕            

    

    老宁波都知道这句老话:“木拖木拖,三年好拖;三年拖过,还好烧火。”这反映出老底子宁波人是多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一双勿值铜钿的木拖鞋会拖三年;三年拖过,木拖早已鞠躬尽瘁,还要把它送进炉子当柴烧,让它真正发挥余热。您说“做人家”勿“做人家”?

    木拖大概是世界上最简洁的鞋子了。从前勤俭持家的宁波人,经常自己动手做木拖。找一块厚度适宜的木板,画好鞋样,用锯子锯出来,就是两只鞋底;再找一条帆布之类的材料,裁好长短,用几颗小钉子往鞋底上合适的位置一钉,一双纯手工打造、绿色环保的木拖鞋就问世了。

    当时的木拖鞋大致上有三个用途:一是热天里穿。在塑料凉鞋尚未普及的年代,一到夏季,墙门里就会响起“的笃的笃”的木拖声。左邻右舍男女老少,几乎每人脚上都拖着一双;二是浴室里穿。从前居民家里都没有浴室,冬天洗澡就得到街上公共浴室去,那里备有公用木拖;三是当雨鞋穿。那时候,雨鞋也算得上奢侈品,所以有时候就用木拖来代替。老宁波将发生洪灾或内涝称为“做大水”,从水里蹚过去就叫做“尥(音‘了’)大水”。穿着木拖鞋“尥大水”,是小孩子最兴奋的事情。还有干脆赤着脚在水里蹚,做赤脚大仙的。

    大家知道,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遭遇强降雨轮番来袭,引起南方多地洪水泛滥,也就是老宁波说的“做大水”。当地民众正在奋力抗洪抢险。我们炎黄子孙是富有智慧和实干精神的,上古时期的大禹能治好黄河,难道今天的民众会输给长江吗?

    再回到木拖的话题上来。木拖原名木屐,历史非常悠久,和我们宁波还有特殊的渊源。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而考古发现的木屐实物历史更早。1987年,宁波江北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两只残存的木屐(都为左脚所穿,不是一双)。据研究,这两只木屐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可谓是木屐的老祖宗。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双木屐,当数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所制的那双柳木屐了。相传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饿得昏倒时,他身边的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熬了肉汤让重耳喝,救了重耳。19年后,重耳复国当上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时来运转,大举封赏曾跟随他流亡的功臣,偏偏忘记了最该感谢报答的救命恩人介子推。晋文公经他人提醒后追悔莫及,立刻带人去寻找介子推。而在此前,不愿争功邀赏的介子推,已经带着老母退隐绵山。晋文公命人三面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从另一面出来,谁知还是不见介子推踪影。最后发现介子推已和他的老母一起,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悲痛不已,命人用这棵柳树的木料,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自己脚上。他常常低头看着木屐,或听着走路时木屐发出的声音,叹息道:“悲乎,足下!”渐渐地,“足下”一词便从追忆故人,演变为对人的尊称了。这双柳木屐,是和感恩联系在一起的。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为了登山时便于保持身体平衡,他创造了一种在鞋底下装有活络木齿的木屐。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卸掉后齿,这样行走起来“得心应脚”,十分舒服。李白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谢公屐因而也名扬天下。这双谢公屐,是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的。

    纵观历史,任何服饰鞋帽被人们接受和喜爱的程度,都离不开其所处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相应的审美情趣。春秋战国逐渐普及的雨鞋木屐,汉代男女争相穿着的时尚木屐,东汉首都洛阳女子嫁妆中必不可少的彩绘木屐等等,如今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阿拉宁波人“三年好拖”的朴实无华的自制木拖,也已被轻便漂亮的海绵拖鞋取而代之了。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迁,诸如感恩图报、热爱自然、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会过时且历久弥新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