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金鹭 海曙区委报道组续大治 孙勇)“我们引进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团队联合研发的静脉识别项目,在国内率先提出人脸静脉解决方案,将指静脉误识别率降至千万分之一。”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相关科研人员告诉记者。 落户海曙后,“宁波工研院”已成功孵化蓝卓工业互联网、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和芯然科技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吸引超4亿元风投资金。同时,引进研发人才超200人,其中硕士和博士比例在30%以上,在机器人、传感器、信息技术、5G通信等新兴领域搭建起完整的核心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 这只是海曙以大院大所为抓手,构筑“人才蓄水池”的缩影。去年以来,海曙新引进顶尖人才18人,引进特优人才29人。在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两院一园”[宁波智能技术学院、宁波清水湾智能技术研究院和清水湾(宁波)智能产业园]、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四大高能级平台的带动下,50%以上的新引进顶尖人才来自“四大平台”,集聚效应明显。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海曙正紧扣“栽树工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四大平台”的引才功能,力争使其成为宁波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目前,工研院土地已摘牌,成功创建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在智研院,产业孵化器和中试车间建设已全面启动,柔性引进3位院士作为科技顾问;上海交大人工智研院首批研究生已入学,今年将进一步引进10个创新创业团队;“两院一园”顺利开园,9大高科技项目已签约。 随着四大平台的快速成长,海曙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卷轴”次第打开,效果日渐显现。今年上半年,该区实现技术交易额8.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近6亿元,同比增长75.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2家,拥有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73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全会要求,持续推进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海曙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同时,依托“四大平台”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引导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重点产业融合发展,为海曙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进程中争当排头兵、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