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0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阳明先生行迹见“四知四行”


余姚王阳明故居内的“龙场悟道”模拟场景

    

    

    

    方其军 文/摄 

    

    1529年1月9日早上七八点钟的样子,江西南安青龙铺的章江河上,一艘原本行驶的船突然停了下来。阳光若金粉洒在河面上,粼粼波光似乎透着无奈的叹息,周遭一片寂静。船上,那颗一心一世界的智慧心脏停止了跳动,那双阅尽世态炎凉、苦难与风华的炯炯明目阖上了眼帘。在回光返照的瞬间,他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个人,就是王阳明。大暑日,阅读杨东标先生的《此心光明:王阳明传》一书,心静自然凉。纵览阳明先生的一生,似乎可以从源头上见识“四知四行”:知行合一,行必务实;知难而进,行不懈怠;知书达礼,行而优雅;知恩图报,行路思源。

    知行合一,行必务实

    1481年,余姚人王华高中状元,那自是顶顶荣耀的事儿。

    一天,尚年少的王阳明问私塾先生:“天下何事为第一等人?”私塾先生说:“当然就像你爹那样,高中功名,光耀门楣。”王阳明说:“高中功名经常有,咋会是人间第一流?”私塾先生没碰到过这样的小朋友,问:“依你之见,何事为第一?”王阳明笃定地说:“惟为圣贤方是第一。”

    王阳明所立的志向,就是要成为圣贤。这是他的“知”,而“行”亦遵此。

    1488年7月,王阳明在南昌与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成婚。然而,大婚之日,新郎却不见了。诸家四处寻找无果。第二天早上,人们追寻到深山之中,才在铁柱宫发现王阳明正与一个道士促膝谈心,还谈得津津有味。

    原来,成亲那日早上,王阳明出门“格物”,不知不觉到了铁柱宫,遇到一个静坐的老道,矍铄苍劲。王阳明判断,此为得道高人,请教必受益。于是,便行礼攀谈。哪知这一聊,从老子到庄子,从养生到成道,聊得物我相忘。立志成圣贤的王阳明,唯悟道为重,竟连成亲拜堂都抛诸脑后。

    这,可说是“知行合一,行必务实”。

    知难而进,行不懈怠

    圣贤,哪能轻易可成。

    1506年10月,宦官与文官的矛盾白热化。大学士刘健、谢迁请辞回乡,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官员上书,要求皇帝慰留。宦官刘瑾怒了,将戴铣等人处以廷杖之刑。不要小看廷杖,这一杖下去,身子骨不够硬朗的可能会一命呜呼。数十杖之下,不死也得掠走半条命。

    照既定法则,“给事中”作为言官通常是不应因批评朝政而被治罪的,但刘瑾独断专行,对异己者铁血压制,或削职为民,或打入大牢,有的就以廷杖活活打死。封建权斗残酷,朝野一时噤若寒蝉。

    然而,这时候王阳明挺身而出了。作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在刘瑾眼里,不过一个办事员,竟然向皇帝上《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为戴铣等人喊冤,对刘瑾之行怒斥。

    于是,王阳明遭遇了一生中的最大挫败与险境:廷杖四十、贬黜龙场、沿途追杀……真是九死一生。以王阳明当时的段位,直指刘瑾无异于以卵击石。其严重后果,朝野谁人不晓?但,王阳明是一心想成为圣贤的人,面对不公岂肯装聋作哑,哪怕树敌如刘瑾,照样毅然发声。

    这,可说是“知难而进,行不懈怠”。

    知书达礼,行而优雅

    1510年3月,在龙场三年贬谪期满后,王阳明出任江西庐陵知县。上班第一天,县衙里涌进上千民众,齐刷刷跪在地上,要求减免赋税。经考虑,王阳明宣布当年新增的葛布钱不用交,往年所欠赋税也全免。

    王阳明认为,为老百姓做事,做成一件是一件,但老百姓频繁来诉,实无必要。于是,王阳明发布第一道告示,要求百姓息讼。打官司只许投诉一事,状词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三十字,否则一律不受理,故意违反要处罚。这一不按常理出牌的告示发出后,一片哗然。王阳明一边坚持原则,绝不松动既定规则,一边将工作重心转向完善机构,慎重选聘里正三老加强劝导,以移风易俗、淳化民风。渐渐地,群众感受到王阳明是为他们着想,就不断有人撤诉。原本堆积如山的案卷逐渐减少,而实际问题均高效地得到解决。

    这,可说是“知书达礼,行而优雅”。

    知恩图报,行路思源

    王阳明受贬抵达龙场约在1508年初,当地人礼遇王阳明,送他米、肉、菜等,还帮他砍柴、挑水。他婉言谢绝,却又有人送来银两、布匹,还送来一匹马。王阳明心里记得这份善意。

    他考虑到当地苗民从未读过书而被贬称“苗子”,就想着要让他们读上书。他在近旁搭建了几间茅草房,定名为“龙冈书院”,免费招收苗家子弟识字、读书。王阳明之教书,于他似乎稀松平常,然而,却使那片千古蛮荒之地第一次响起了琅琅读书声。此举名声大震,就连贵阳学子也慕名而来。时任贵州提学副使的余姚同乡毛科,特地邀请王阳明到贵阳文明书院任教。但王阳明考虑到仍需教化边民,就谢绝了。教书育人,原是圣贤者的一种禀性,但就此事而言,其中当有王阳明感念当地人那份善意的成分。

    这,可说是“知恩图报,行路思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