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化船鼓。(陈青 摄) |
|
船鼓局部。(陈青 摄) |
“这件船鼓是民国时期奉化民间传统节日行会时用的大型道具,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也是奉化木雕工艺的集大成者。”奉化博物馆馆长王玮把昔日行会最瞩目的“明星”——民国木雕船鼓,作为“一馆一藏”向市民特别推介。在不久前举行的“寻找你心目中的镇馆之宝”活动中,最多的观众也把选票投给了这件珍贵文物。 奉化博物馆位于奉化城市文化中心,今年6月正式开放,主体建筑由原热电厂发电车间改造而来,工业遗存特色明显,是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6万余件馆藏文物珍宝中,既有史前文化遗物,也有近代历史藏品。 20世纪60年代初,这件千工百雕的船鼓由奉化锦屏街道石柱下村捐赠给当地文物部门。199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鉴定,民国木雕船鼓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奉化博物馆建成之前,它在溪口博物馆展出。 船鼓名称的由来 王玮说,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木雕鱼、刻花木桨。木雕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一开始木雕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人们有了审美意识,木雕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奉化木雕历史上以翻簧竹刻、骨木镶嵌和根雕尤为著名,木雕艺人擅长透空雕、深浮雕、浅雕、嵌镶,雕刻刀法圆熟而有锋劲,手法干净利落,线条简明流畅。清代至民国时期木雕作品留存于世的较多,有千工床、花轿、船鼓、佛像、红妆等。” 浙东宁波一带古时就有稻花会、庙会等行会活动。行会活动是传统民俗文化,行会期间往往要举行各种祭神仪式,把神佛塑像、台亭锣鼓、船鼓等大件器物装上彩车,在城乡间巡游,求神灵庇护,祈祷太平保丰收。“附近村子里的百姓都会跑来看热闹,路上也会非常拥挤。” 船鼓以海洋文化舟船为表征,出行时以民间鼓乐为伴。王玮以“远看似山、近观是船”来描述船鼓。说它是船,但不能在水上航行;说它不是船,却有高翘的船头、船尾和层层叠叠的船舱,如一条扬帆起航的船。行会活动时,敲鼓的人钻进船舱内部打鼓,船舱具有扩音效果,发出沉闷震耳的响声,因此,才有船鼓的称呼。 呈现多种木雕工艺 静静矗立在展厅中的这件民国木雕船鼓,高2.7米,长2.5米,体量庞大,船体雕龙画凤,色彩艳丽。整件船鼓用黄杨木、牛骨、锡以及彩绘玻璃等材料雕制组合而成,从上到下通体施艺,无处不雕。三面墙上的投影,为观众再现了当时的行会场景,抬阁的、踩高跷的、舞狮的,非常热闹,“在浩浩荡荡的行会队伍中,船鼓以精致美观的外形和悠扬动听的乐声吸引着观众,最引人注目。” 王玮介绍,船体运用镂雕、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工艺,完美呈现了奉化木雕的“精、气、神”。雕刻的内容有吉祥图案、戏曲人物、神话传说、飞禽走兽等。画面中的故事情节,融汇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世俗生活,既烘托了主题,又丰富了整体效果,为器物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船头被雕成龙头状,叶片状眉毛下球形眼珠外凸,龙嘴微合露出几颗锡制牙齿。船舷的两侧雕有九狮戏球、鹤鹿长春、龙凤呈祥等画面。 每一层都有故事 工艺最复杂的是船舱,共有十层。每层外围有栏杆和挂落,用的是牛骨片,上面锯出雷云纹、回纹、菱形等众多纹饰,环绕整座“船鼓”。远远看去如一条条逶迤的“长廊”,黑白相间,高低起伏,煞是好看。 雕刻最为精致的是船舱中部,自下而上一层至三层,每层由大小不等的四十块黄杨木雕花板组成画面。 第一层是当地民众的生活场景,如春耕、锄禾、捕鱼、闹龙舟。捕鱼的画面中有一渔夫在河边,手持木柄渔网,刚提上来的网中有一条大鱼。旁边有两个大人、一个小孩过来围观,孩子兴奋的样子和两个旁观者凑近身子观看的情景活灵活现。渔网下水波泛起层层涟漪,岸边杨柳低垂。雕刻者以精湛的透雕、镂雕、浮雕及阴刻等技艺,将这一活生生的场景定格在一块小木板上。 第二层是官场生活图,有出巡、两院并审、衣锦还乡、洞房花烛夜等。第三层是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为主的戏曲人物,“两军师隔江斗智”中诸葛亮站立船头,手拿羽扇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岸上周瑜等人面部狰狞,手舞刀枪。 船鼓第四至第八层除雕刻花鸟草虫走兽外,主要采用彩绘玻璃装饰。玻璃上的绘画色彩鲜艳,与整体效果十分和谐。第九层是“十殿阎王”。 九层之上,亭台楼阁巧妙地组合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古建筑群。船舷边上的小插件生动活泼,美人鱼木雕为之增添了异域风情。 母爱的产物 这么精美的船鼓据传是民国初年石柱下村一寡妇出巨资请当地木工雕制而成。王玮说,这当中还有一个故事:年轻的寡妇有一幼子,有一次,村里举行庙会活动,她的幼子也跟其他人一起看热闹,由于人小个子矮,在人堆里看不见最漂亮的行会道具,就跑回家向母亲哭诉。这户人家家境殷实,妇人就对孩子说,妈给你打造一座最漂亮的船鼓,让你天天看,儿子听了破涕为笑。妇人卖掉一部分田产,请了3位优秀的雕刻师,花3年多时间制作而成,当时十里八乡都轰动了。“这件船鼓雕刻工艺精湛,名声外扬,经常租借给各类活动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