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8月11日新华社)。 保证粮食安全,从方向上讲,有两点,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不要小看了消费,“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一个人一顿饭可能浪费得不多,但累积起来十分惊人。有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如果能够解决餐饮浪费,那么我们的粮食安全,显然会得到更多保障。 餐饮浪费是一种生活观,也是一种价值观,背后是文化问题。全世界都有着崇尚节约的文化,中国尤其如此。“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前贤的态度,代表着最朴素最广泛的社会认知。强调节约粮食,不仅是为了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还是为了涵养社会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活动,大力整治浪费之风,健康的餐饮文化正在生成。体现在餐饮消费上,就是“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消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要看到,不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依然存在。仍有一些人,习惯讲排场,把浪费当成光荣;更多的人,则有一种“不在乎”心理,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浪费一点没有什么,浪费也是消费,并没有什么大错。 生活好了,社会进步了,吃好一点、吃精一点,扩大消费不仅无妨而且应该。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更应该把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更多人走进餐馆,推动餐饮行业全面复苏。但是,可以消费不可浪费,不能把浪费当成消费。那种“吃得少点得多”,任由“食物浪费而不愿打包带走”的行为,是一种落后的需要抛弃的饮食文化。应该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让“吃多少点多少”“吃不了请带走”蔚然成风。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连着艰苦奋斗,是成事之根基。当前,亟须培育“消费不浪费”的餐饮文化。一方面,鼓励人们积极消费、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那种对浪费“不在乎”“无所谓”的心理,看似“平庸之恶”,事实上成了奢靡的温床,必须摈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