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四知”宁波精神 勇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邵一琼           

    

    当前,宁波社会治理面临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应将“四知”宁波精神转化为激励宁波市域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和蓬勃活力。以知促行,行而有效,奋力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勇于当好全省乃至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

    ■弘扬“知行合一”,切实形成市域社会治理合力

    首先,要明白“知”什么。只有明白“知”什么,才能够去“行”。因此,一要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二要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三要知“排头兵”的责任使命。

    其次,要明白“行”什么。“行”就是实践。社会治理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起而行之。一要“行”创新之路,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融入新内容、拓展新手段、开辟新路径,实现“巧治理”;二要“行”服务之路,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水平,实现“微治理”;三要“行”协同之路,推动治理各主体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形成市域社会治理合力,实现“大治理”。

    再次,要明白怎么“行”。具体说来,要做到“三合”:上下结合,市域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是国家社会治理大政方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又是县域社会治理的指导者和推动者,要自上而下地鼓励基层探索实践,自下而上地自主性创新,激发基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针对性、灵活性;宏微结合,既要在宏观层面实现各领域各系统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又要在微观层面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水平,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守放结合,底线上要“守”,要通过守住法律底线,推动形成普遍守法观念,也要有“放”、敢“放”,推动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释放社会治理新动能。

    ■弘扬“知难而进”,抓紧补齐市域社会治理短板

    首先,要明白“难”在哪里,也就是要科学判断市域社会治理的短板所在。一难在群众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权利诉求不断增加,群众工作难度逐步增大;二难在风险防控,面对跌宕起伏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多种风险交织加大了社会治理风险防控难度;三难在资源整合,政府资源有限、协调主体参与不足、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影响了市域社会治理成效。

    同时,要明白怎么“进”,抓紧补齐市域社会治理短板。知道“难”在哪里了,就有了“进”的方向。具体说来,一要从“粗放管”进到“精细治”,不断推动力量下沉,着重解决百姓身边事,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二要从“被动治”进到“主动创”,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牢牢把握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权,切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主动仗,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要从“单一管”进到“多元治”,积极挖掘人、财、物等有形资源,有效整合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社会传统等无形资源,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弘扬“知书达理”,全面升华市域社会治理高度

    首先,要明白“知”什么“书”。一是规则层面的“书”,要确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社会习惯和基本规则;二是制度层面的“书”,比如《中共宁波市委关于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三是道德层面的“书”,站在道德的高度,对社会治理的理念、体系及能力进行升华,通过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群众道德素养,厚植基层社会治理的道德支撑。

    其次,要明白“达”什么“理”。一是理念层面的“理”,培育协同、服务、创新等理念,用先进理念巩固社会治理之基;二是理想层面的“理”,广泛生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推动各治理主体分工负责、良性互动,达到“共治善治”理想境界;三是理论层面的“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宁波要加强理论层面的研究,集思广益高水平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

    ■弘扬“知恩图报”,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

    首先,要明白“知”哪些“恩”。一是“知”人民的“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宁波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宁波人民的拼搏和奋斗,生活在幸福的当下,要感人民的恩情;二是“知”党的“恩”,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都是党的恩情的展现。

    其次,要明白怎么“报”。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构建“党建+”多元治理主体共治体系;二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搭建社区议事会、社区客厅等自治载体,探索创新群众说事、民情恳谈、开放空间等协商平台,完善多元化纠纷“宁波解法”,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