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耿 在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过程中,深化探索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速构筑协同共治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治理技术创新,赋能宁波特质,搭建智能治理新平台 新时代、新环境,社会治理必须倚重新一代科学技术,技术创新是协同共治的基础。尤其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用一双双“天眼”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地为社会治理提供客观数据,增强社会治理的精准应对能力。 宁波作为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在数字化和技术创新领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一是城乡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成效卓著。宁波现已拥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单位8429家、行政事业和非企业单位29家,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2075家,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企业16429家,制造企业的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率达到97.05%,各项指标稳居全省第二位,说明在数字化时代,宁波已具备了技术创新的数字化环境。二是宁波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科技赋能绩效凸显。2019年,我市全年专利申请量7.0万件,专利授权4.7万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5家,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之一。该数据昭示出宁波在技术创新领域不断铸就新的辉煌,已经积聚了较为坚实的创新力,在国际高新技术创新舞台上,正在从“并跑”向“领跑”大步迈进。三是技术创新搭建了智能治理的新平台,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技术创新驱动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加速了市域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设施的建设步伐。 一流的硬件设施,形成了系统化的社会智能治理平台。实现治理数据的采集、汇聚、挖掘和应用的即时化,及时化解一系列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一致推进治理技术的创新,提升数字创新领域赋能强度,用先进的智能化治理平台为协同共治提供坚实支撑。 二、探索治理路径创新,增强浙江辨识度,开辟融合治理新模式 路径是迈向目标的方向选择,是付诸实践的行动展示,路径创新必然是协同共治关注的重点。在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涉及市、区县(市)、镇乡(街道)、村(社区)各级政府及基层组织,每天产生的消费矛盾、邻里纠纷、劳资争执、企业博弈、市场竞争,无不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市域的交通、物流、游憩、医疗、生产、生活等领域错综复杂,更为社会治理添加了不确定事件。对此,必须大胆探索治理路径的创新,以方法、方式的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路径创新,要有利于增强浙江辨识度,发挥浙江及宁波的既有优势。历史上,浙江成功打造了“枫桥经验”。当今,宁波的“81890”求助服务中心、“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说事”等特色平台也是亮点纷呈。展望未来,在社会治理中,如何做强“城市大脑”,已成为路径创新的重要内涵。 资源要素既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也是市域社会治理工程有序推进和稳固提升的保障因素。推进资源要素的科学调配和合理流动,有效降低资源要素错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推进协同共治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推进协同共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宁波市情,路径的选择要坚持法治、民生、产业、文化和技术等五大维度。依靠法治,筑牢治城之根;托起民生,坚定立城之本;培育产业,拓展兴城之源;凝练文化,弘扬荣城之魂;聚焦技术,开启强城之门。要依靠宁波人的内敛和坚韧,创新探索法治呵护、民生驱动、产业强基、德治固本、技术引领的政府、社会、居民共同参与的融合治理新模式。 三、加强治理机制创新,彰显中国气派,构筑协同发展新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面对诡谲多变的国际风云,虚实相通的互联网络,频繁多发的网络舆情,必须着力加强治理机制创新,为协同共治提供制度保障。 一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技术支撑的市域协同治理体系,真正体现中国优势、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二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市域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城乡居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理的主导性、中华优秀文化承传熏陶下以德治理的正统性;三要建立和实施综合评价、有效激励和依规惩戒的监督管理体系,以评价导引促使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和强化目标导向。协同共治发展体系的建立,不仅要重视实施起始的外化引导,强化全民参与的同化行为,更要倚重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化行动,同时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网络与信息化管理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