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孟颛先生像 |
|
▶伏跗室内景 |
|
伏跗室和所在的历史文化街区 |
赵淑萍/文 史凤凰/摄 宁波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自去年7月改造启动以来,一年过去了,改观不少。每经过伏跗室,看到古色古香的墙门,总感到亲切。这一带街区,旧时曾是名流望族聚集之地,冯君木、冯孟颛、赵叔孺、沙孟海、葛夷之、顾清廉、钱罕等人,都在街巷间出入。时光流转,一切归于历史深处,冯孟颛的伏跗室却留存至今。 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题跋 冯孟颛(1886年-1962年),名贞群,字孟颛,一字曼孺,号伏跗居士、妙有子、孤独老人,慈溪(今江北慈城)人。伏跗室是他的藏书楼。他逝世后,家人遵从遗嘱,将11万卷藏书和藏书楼一起捐给了国家,化私为公,显示出一位藏书家的大境界。 为了利于保护,伏跗室的藏书如今已转移至天一阁。这些书,因为冯孟颛生前用心呵护、修复,大部分品相不错。 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饶国庆一直从事伏跗室藏书的研究,尤其专注于那些题跋。冯孟颛在藏书过程中,对古代典籍做过深入研究,作了许多题跋。这些题跋散见于各书之中,内容记述书籍版本、入藏时间及来源等,不仅有特定的学术价值,而且记载了不少书人逸事,可读性、趣味性兼具。在题跋中,能够看见一位藏书家的心路历程。 在《抱经楼藏书志》题记中,明确记载冯孟颛是在23岁时开始藏书的。他还提到了另一位藏书家沈德寿。作为同行,冯孟颛佩服沈的鉴别能力,而且经人介绍,“与之通函来往,互假传録”。但是,一次他托沈去访各省通志,沈在途中遗失,且坚称不是自己的责任,于是“绝函不通”。虽然绝交,他还是对沈有很高的评价,说沈识字不多,但能从事藏书,“为今人难得可贵者”。因书建交,因书绝交,但不影响对人对事的评判,这真是藏书家可爱、执着的一面。 《坡仙集》的题记,读来令人感动。冯孟颛八岁丧父,其父生前也酷爱藏书,建有“求恒斋”,留下两千册书。父亲遗留的苏轼文集,有朱笔评点,但有两卷缺了,只好“屏置箧中久矣”。某年二月,冯孟颛在西郭冷摊翻检旧书,得到残本《东坡集》数十册,捆回来,《坡仙》两卷赫然在目,而且严丝合缝,正是父亲缺失的那两卷。“是集传本颇多,得之亦未足矜,然以先人遗籍,而合并之奇又若是,是诚非偶然者。付工装讫,辄墨数行于卷端,以识吾幸。”寥寥数语,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鬼谷子》三卷,曾经被汉奸陆懋仪强借去,流散在武林市肆。后来俞子良收了还给冯孟颛,可谓得道多助,失而复得。 读题跋,饶国庆感觉自己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冯孟颛老先生,包括他的一些思想和生活的幽微之处。他说,冯先生虽然“伏处乡里”,但绝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相反,他的思想一直是与时代“接轨”的,在题跋中,他会写到时局,会写到天灾。令人感动的是,这位平时深居简出的人,在1925年至1927年风云激荡、战乱频仍的时候,还外出访书。1927年,他避难上海,还访得民国十三年贵阳金氏十梅馆刻本的《战国策》。 藏书路上的良师益友 冯孟颛为人低调务实,淡泊名利,他无意闻达于世,但一些社会名流十分乐意和他交往。那些师友,如冯君木、马衡、赵万里、张寿镛、郑振铎、马廉、沙孟海、马涯民、张美翊、谢国桢、夏承焘、钱南扬、陈乃乾、杨菊庭、朱赞卿等,都是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名字的学者和藏书家。他们有的居住在宁波,有的居住在杭州、上海、北京。冯孟颛和他们常有书信往来,可谓“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冯君木和郑振铎,是对他影响较大的两个人。 冯孟颛的祖居在江北慈城。慈城冯家,被誉为“金川世家”“南省名家”“明州望族”“冯半城”,子孙多俊才,足迹遍及海内外。近现代名人冯君木、冯孟颛、冯定,当代名人冯骥才、冯根生等,都出自这个家族。冯孟颛的祖父冯溪桥以办松江府娄县盐务起家,后迁居宁波。冯孟颛8岁时,父亲离世,依靠祖父和寡母抚养成人。 冯君木,名冯幵,是慈溪四大才子之一,人称“回风先生”。他是冯孟颛的族叔,也是他的老师,这叔侄二人秉性相像。冯孟颛的好友张美翊曾说冯君木“天资敏慧,为人持重而仁厚,有回风之遗”。 冯孟颛16岁跟祖父来到城区宁波。适逢被称为“近世之赵孟頫”的书画全才赵叔孺欲举家迁往上海,于是由冯君木促合,赵家把四合院老宅卖给他们。而且,族叔给他的藏书楼取名“伏跗室”,是勉励冯孟颛“伏处乡里不求显,而致力于学”。冯孟颛潜心于版本目录之学,终日埋首考证,惜时如金,很少外出。他一生的行迹,最远不出沪杭,真正做到了“伏处”。冯君木晚年说,学生中有成的当属沙孟海和冯孟颛。此话不虚。 如果说冯君木于冯孟颛的影响,是在学识、品行方面,那么,郑振铎对他的影响,是在藏书方面。1931年夏,郑振铎从英国回来,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巧遇赵万里,二人谈及天一阁藏书之事,遂相约同往宁波天一阁访书。二人到宁波后,住在马廉家里。他们两次谋登天一阁,却因为范氏族规,被拒之门外。在马廉的引荐下,郑振铎走访了藏书名家冯孟颛、朱赞卿、孙翔熊等人。郑振铎文中提到,初次见面,冯孟颛和朱赞卿“尽出所有,以资探讨”。而且,伏跗室多姚燮稿本,郑振铎还抄得姚燮《今乐府选全目》。随后,他在《清华周刊》第39卷第8期上发表了《姚梅伯的〈今乐府选〉》一文,他纠正了钱南扬关于《今乐府选》的错误说法,并公布了他在伏跗室所抄得的该书全目。同时,在该文中郑振铎还对原作者(姚梅伯)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作了校正,并客观评价了姚梅伯《今乐府选》的价值。而冯孟颛自从听到郑振铎和赵万里两位大家关于藏书的对话,内心深受震撼,或许就是从这一刻起,他立志要做一个出色的版本目录学家。 20年后,郑振铎重返宁波,这次他的身份是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在甬期间,他多次造访伏跗室,畅聊书籍。冯孟颛告知郑振铎李氏萱荫楼的藏书中有明刊本《天工开物》时,郑振铎异常兴奋。经过努力争取,萱荫楼主人李庆城将其所藏典籍2800余种30431册全部献给国家,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这是郑振铎入甬以来最大的收获,冯孟颛的介绍功不可没。一次,郑振铎与冯孟颛聊到兴头上,抛出了一个大胆想法:能否将伏跗室所藏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国家可以支付20万元。冯孟颛没有当即答应。对于此事,冯孟颛晚年曾对其外孙陈振泽提及:“郑振铎局长要花20万元买我的藏书,我没有答应。一是,我还没有想好。二是,我还要研究,离不开它们。” 1956年,郑振铎第三次来到宁波。这时冯孟颛70周岁,郑振铎58周岁。郑约冯孟颛、朱赞卿、马涯民、杨菊廷等共进晚餐,谈得很是投机。 1958年10月,郑振铎率队出访苏联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其所藏的“幽芳阁”“纫秋山馆”10万册藏书由其后人捐赠给国家。消息传来,对冯孟颛触动很大。冯孟颛多次在家人及朋友面前表示,要以西谛先生(郑振铎字)为榜样,将藏书捐赠给国家。1962年3月31日,冯孟颛去世后,冯氏后人将伏跗室11万卷藏书捐赠给宁波市人民政府,实现了冯孟颛的愿望。 经世致用的藏书观 冯孟颛的藏书非常正统,这跟冯氏家教有关,同时也是受浙东学术经世致用的影响。他不收术数、艺术、小说、词曲,只收经、史、子、集,其中又以史部、集部居多。藏书中,有大量钞写本和稿本。每有好书,不惜重金购之,可遇不可得的,就求而钞之。冯目中最多的是清钞写本、稿本,尤为罕见的是名人手稿,如徐时栋烟屿楼钞写本18部、烟屿楼稿本10部。此外还有姚燮稿本《夏小正求是》《复庄文稿》等,钱罕的手钞本《屈子离骚》、全祖望眉批的《李、杜、韩、白四家七古》。还收有冯一梅、冯可镛、周道遵等地方文人的原稿。这些数量众多的钞本、稿本和名人手稿,有助于后人了解浙东学派的学术状况,是伏跗室藏书的最大特色之一。 对地方文献,冯孟颛情有独钟。他收集屠隆、沈一贯、沈明臣等明人书籍近百部,清代黄宗羲、董沛、姜宸英、董槐、全祖望、徐时栋等近百位地方名士之作。近人中,则有他自己和一些师友如冯君木、林集虚、张寿镛等人的著作。他本人的《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是热门之书,众人争相借阅。而他收藏的张寿镛的《四明丛书》,卷帙浩瀚、种类繁多,共收录地方文献178种、1177卷、533册,更是集地方文献之大成者。当初,张寿镛先生编《四明丛书》时,冯孟颛就积极响应,拿出伏跗室珍藏版本多种及辗转搜寻来的地方文献。他还在丛书的选题、编辑、考校、序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伏跗室藏书中还有多姿多彩的藏书印。有些书,是冯孟颛辗转觅得,书籍流转的次数越多,藏书印就越多。名人印鉴,出版家、印刷家印鉴,藏书家印鉴,普通印鉴,朱痕累累,满目光华。这些印章,就是一部书的流传史。 有些藏书家聚起古籍孤芳自赏,有些藏书家则是待价而沽,可冯孟颛藏书是为了读,为了用,只读不卖。他还乐于传播、分享。20世纪30年代,作为鄞县文献委员会主任,他在宁波中山公园的一幢小木楼里办公,来查资料、求证、请教的人络绎不绝,他有求必应。后来,抗战时局吃紧,为安全起见,鄞县文献委员会搬到伏跗室的“求恒斋”办公。外面,烽火连天,而伏跗室内,冯孟颛专心整理方志、著述。他个人著作不多,编校的却很多。几十年间,他编纂有《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四册十卷、编有《伏跗室书目》六册、《续记刻贴目》四卷、《汉字简化溯源表》一卷、《钱忠介公肃乐年谱》一卷、《续编附录》两卷、《鄞城古甓录》一卷、《晏子春秋集注》八卷、续订唐元结集《箧中集》一卷等。与马涯民合编《鄞县通志·文献志》。 如今,伏跗室作为冯孟颛先生的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先生的生平事迹。正厅前方,摆着先生的胸像。先生一脸正气,庄重肃然,那门外的花开花落、云舒云卷尽在眼中。他的楼、他的书乃至他自己,因为一颗无私的爱国爱乡爱文化的心,化作了永恒,连带着保护了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是德泽后人。 (本文有几处参考了骆兆平、饶国庆、贺宇红等甬上学者的研究文章,深表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