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散之《渊明爱菊图》(竺伟民 供图) |
2011年初夏,央视二套《鉴宝》栏目携几位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来奉化溪口举行“走进奉化”鉴宝活动,我与藏友一道带着那件林散之《渊明爱菊图》轴前往拜访来甬的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研究馆员金运昌先生。金先生一眼认定此件作品为林散之早年绘画真迹,并叫我将此作留下来预备摄制。《鉴宝——走进奉化》拍摄场面人山人海,精彩热烈,从白天一直拍到第二天凌晨。我的那件林散之《渊明爱菊图》轴播出时间有四分钟之余,金运昌先生在台上亲作点评,高度肯定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我最早见到这件《渊明爱菊图》轴是在1995年底,那是在月湖边童家墙门(如今叫银台第)一位童姓古玩商家里,据称早先有某苏州人以两万元将此物抵押于他,之后苏州人玩失踪,此画也就自然换主了。童某人本不甚懂画,加上此作是林散之早期绘画,大家都没见过此类东西,因此真假就难定了,又因当时主人出价甚高,我也只能作罢。钱君匋先生来宁波,住溪口宾馆,或有持前往请鉴,也难下结论,此画于是一挂数年,竟无人问津。 时间到了2000年10月,我去童某人新迁家里小坐,又见到挂在客厅的那件林散之《渊明爱菊图》轴,因是心仪之物,所以自然地问起价来。未知童某人当时是急于用钱呢还是对我特别有缘,这次他竟然松口说竺老师你要便宜点卖给你,最后我以两千元钱换来了这幅林散之《渊明爱菊图》轴。 拿到画后,我对此画进行了一番考证。首先从画的纸张、墨色、印泥及装裱来看,确是件民国时期老画,断代是没问题的,尤其画作包首处有当时收藏者“林散之先生设色人物立轴”题签,清晰可见,原装裱丝毫没做过手脚,由此推断民国时期能擅书画叫林散之的,概无第二人。为了证实这是件林散之的早年绘画作品,我又从作品的绘画风格、落款书体、落款内容及署年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考证。 第一,绘画风格及书体风格。查陆衡《林散之投师黄宾虹》一文所记,林散之年轻时曾从当地范培开习书法诗文,深受褚遂良、米海岳一路书风影响,又师张青甫学工笔人物,打下扎实根基。1929年初春,他画过一幅《陶渊明醉酒图》,看来他对陶渊明这个人物特别有兴趣。后我从林散之后嗣林昌庚所著《林散之》及《林散之书法精品集》两书中又找到了作者早年的绘画与书法,更具说服力。 第二,落款内容及署年。署年“壬申”,断为1932年。六十一甲子,依据画作纸张墨色印泥装裱题签看,往前或推后六十年均无可能,所以壬申那年作者35岁,他是在1929年后持老师张青甫介绍信去上海拜黄宾虹学画,大约在1931年春上离开黄宾虹。临别之际,黄宾虹告诫他:“你的画已初变旧貌,笔墨大进。唯此道既要师古人,更需师造化,君其勉之。”林散之回到老家江浦,适遇长江大水灾,乡民饿殍载道,居无定所。林散之挺身而出,救济灾民,估计此件画作当募捐之物也。 第三,落款地名及钤印。落款地名“历阳林散之写”,既然是林散之作品,为何不写“江浦林散之”而写“历阳林散之”呢?会不会在民国时期有两个同名同姓绘画的林散之呢?为此,我又查考一本叫《中国地名辞典》的书,方知“历阳”是安徽省和县古别称,位于长江支流乌江边上,也就是楚汉相争时项羽自刎的那条乌江。原来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后才移居江苏江浦,无怪乎今天我们只知道林散之是江苏江浦人氏了。至于那枚闲章“九华写生”,估计是作者去安徽九华山游览写生后所刻。作者曾遍游嵩山、华山、庐山、九华山、黄山等名山大川,得画稿八百余幅,据此,或也是其中一幅吧。 又从所见古今画作来看,只钤闲章而未盖作者姓名字号的也不足为怪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