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凯 最近,一个开餐厅的朋友和笔者聊起“粮食浪费”的话题,说到一个点:餐厅在食物加工过程中,浪费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食材做成菜品,为了“卖相”,厨师在刀工上进行雕琢,去掉了不少原本可以食用的“边角料”;有些食材的卖点就是“食材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去除的部分无法形成单独菜品,只能浪费掉。 像这些需要精细加工而产生浪费的菜,食客点了,“光盘”吃完,似乎算不上浪费;餐厅提供这个菜,价格里也包含了“被浪费”的成本,看似“两不吃亏”,皆大欢喜,但浪费的事实并没有变化——后厨的垃圾桶里确实躺着不少本可被利用的食材。 对餐桌上的浪费人们很是关注,但对食物加工过程中的浪费则容易忽略。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达到700亿斤,意味着14亿人近两个月的口粮被浪费掉。 要避免这些环节的浪费,就餐厅而言,经营理念需要一些转变。近年来,因为网络和移动端的宣传需求,为了追求“卖点”,一些餐厅在菜品上过分追求“精细加工”,好不好吃不说,先要摆个好“造型”。比如笔者去过一家网红火锅店,每盘菜下面都垫着几片生菜,搭配着雕刻的胡萝卜,确实很好看,但生菜上放着生肉,原本生菜还能涮涮吃,但沾了生肉的血水,也就没多少人吃了,这些生菜和胡萝卜的最终归宿,多在收桌后进了垃圾桶。采取科学的方法适度加工,其实损失并不大,如果菜品质量过关,少一些“过度雕琢”,并不会影响客人用餐体验,也不会造成浪费。 督促餐厅增强节约意识的同时,相关立法也应及时跟进。日本就颁布了《食品废物再生法》等法规,以系统地促进各行业的“废物”再生利用。日本料理讲究精细化,食材“边角料”相对更多,但在相关法律制度中,有相应的“边角料”制作指南,无法再食用的蛋壳、鱼骨等也有再利用流程。久而久之,料理行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理念逐渐转变为“最佳生产、最佳消费和最小废弃”。这值得我们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