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金讨奶桶


鹅形朱金讨奶桶
(应敏明供图)

    应敏明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相传,这是骆宾王七岁时作的诗,这首《咏鹅》可以说是所有中国孩子的启蒙读物。鹅是一种体态优雅的动物,据说对爱情还特别忠贞。正因为有这些美好的元素,古代工匠们就用鹅的形象,塑造了许多艺术品和民间器物。其中,有一款小巧玲珑的木作加盖小“拗斗”,高近20厘米,宽约12厘米,模样就像一只亭亭玉立的“红鹅”:脖颈高昂,绰约可人。这只朱红木雕贴金鹅形小器物,叫做朱金讨奶桶。

    讨奶桶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讨奶、盛奶的器具。早年江南地区无论大户人家还是普通家庭,女儿出嫁大都有只讨奶桶作为陪嫁品。讨奶桶的出现与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当地风俗有关,而鹅形讨奶桶则为宁绍地区所独有,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子嗣延绵的期盼。

    自古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的最终目的是传续子嗣。而养育儿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小孩得有奶吃。旧时靠天吃饭,大部分人生活贫困,由于缺乏营养,女人少奶。奶是新生儿的生命之泉,缺奶就得四处讨奶。好在乡土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村里村外非亲即故,大家互帮互爱,孩子东一口西一口,汇聚起来的奶水,民间叫作“百家奶”。这“百家奶”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心奶”了。还有,在医学不发达的过去,婴儿死亡率高,江南民间认为“百家奶”具有消灾祛病、保佑安康的神秘力量,于是有些母亲即便自身乳汁丰沛,仍乐于让新生儿喝上几口“百家奶”。

    如此时间一长,讨“百家奶”便成为一种习俗。讨“百家奶”的任务,通常落在婆婆身上。出门前,婆婆不忘梳妆打扮一番,拎着媳妇陪嫁过来的那只朱金讨奶桶,走村串巷,挨家挨户“乞讨”。最善慈母心,看到有人来讨奶,哺乳期的女人都会撩起衣襟,毫不吝啬地把奶水挤在讨奶桶里,同时送上几句吉祥语。婆婆讨得各家的奶水后,自然兴高采烈,立马赶回家中给孙子或孙女喂上这口“百家奶”。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惑:朱金讨奶桶装饰华美,容量也大,远不如碗和瓶子来得实用啊。应该说,“百家奶”一开始是抱着婴儿上门“讨吃”的,若遇到有些产妇奶水足,会把多余的挤入盛具,再奉送一些。讨奶桶当初应该是简单的实用器物,后来随着婚嫁“十里红妆”排场的日趋豪华,讨奶桶的实用功能逐渐退化,而仪式感和象征意义得以不断丰富,演变成了结婚内房美好的陈式器物。“红妆”系列中的其他内房器物,如压绷石、缠脚架、麻丝架、烛台、线板、桶盘等,也是同样的功用。

    如今,讨“百家奶”的习俗消失殆尽,讨奶桶作为一件精美传统工艺品却流传了下来。我曾从宁海古村箬岙收藏到一件漂亮的鹅形朱金讨奶桶。它高16厘米,半径12厘米,整个桶身朱砂漆底,红得很正;讨奶桶的桶柄呈鹅头形,上雕龙头,桶盖上雕有缠枝莲纹和莲花滴子,雕功极为精湛。雕刻纹饰上贴有真金,红漆和金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华美吉祥。拥有这只“讨奶桶”的人家,住在一座非常漂亮的四合院里,油光可鉴的红石板整齐地铺满道地,围墙边植有一棵大橙树,硕果累累橙香袭人。大院门庭柱子上都挂有人物故事和狮子造型的牛腿,整排木门窗嵌有各种花结。让人印象至深的是,中堂的红石板地,光滑得不可思议。院内老人骄傲地说,这块中堂石板地当年是用整麻袋的银子洋钿磨出来的。这个四合院当年曾娶进了宁海力洋的一位大小姐,该大小姐不但嫁山嫁田嫁洋钿,还随身带来了只朱金讨奶桶。只是后人不识货,一百多年后当我收到它时,已是蓬头垢面,面容黯然,后经我小心清洗,才像芙蓉出水,惊艳无比。

    我收来的这只朱金讨奶桶,如今已被宁波博物馆收藏。它被安放在橱窗里,静静地向前来观赏的人们展示着旧物的美好,并像一位散发着生命体香的世纪老人,无声地告诉我们成长的源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