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硝烟中的平民英雄群像

    

    赵淑萍 

    

    淞沪会战末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尊严和勇气,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面对外敌宁死不屈的精神。毛泽东曾在《论新阶段》一文中,对“八百壮士”有过高度评价,称其为“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尽管这场持续四昼夜的激战已经过去了八十三年,近期电影《八佰》上映,依然激荡起无数观众的爱国情怀。

    以“八百壮士”为题材的电影,已经拍过几部,有袁牧之、陈波儿主演的1938年版,有柯俊雄和林青霞主演的1975年台湾版。这次,管虎导演的片名用了《八佰》。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佰。这个“佰”字,核心就是人。147分钟时长的影片,在经历紧迫、憋屈、愤懑、震撼等一系列情感碰撞之后,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他们中,有受过德式训练的正规将士,硝烟中不失英雄本色,还有些儒雅之气,如谢晋元、上官志标、陈树生、山东兵等,更多的则是那些扩充进来的所谓“散兵游勇”,如老兵油子老铁、羊拐,精于算计的老算盘,只想看看上海模样就打算回家种地的端午、小湖北等。那些曾经的油子、痞子、混子,最初也曾怯弱,有过偷生的念头,但在家国大义前,他们一个个挺直脊梁,上演了人肉炸弹、护旗等催人泪下的壮举。在四天血与火的守卫战中,他们完成了一生的蜕变。而原本待在租界里的各色人等,也从最初的隔岸观火转变为后来的加油助威,出钱出力。影片以去精英化的视角,塑造了平民英雄的群像,令人肃然起敬。

    《八佰》的摄影、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都体现了华语电影的较高水准。音效如此真实,画面如此紧迫,给观众以莫大的沉浸感。夜袭和破阵,拍摄得非常精彩,扣人心弦。演员王千源、姜武、张译的表演,可圈可点,充分展现了实力。所有演员用心塑造角色,虽然是脏兮兮地扮丑扮老,观众则深深记住了这些形象。

    影片因为专注于群像表现,线路难免多且杂,有些地方匆匆带过,浮于表面。比如辛柏青饰演的方记者,一开始靠兜售情报获利,没有自己的立场。进了仓库后目睹战士们舍生取义,良心发现,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他放弃了独家采访的“摄影机”,带着胶卷和战士们的家书过桥。辛柏青的表演有层次感,但对观众来说,毕竟缺乏某些提示,有些疑惑不解。影片中的送旗少女杨惠敏(真实历史人物)和娃娃兵小湖北,与《辛德勒名单》中那位红衣女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童真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众多的符号、众多的人物在呈现上略显堆砌,还不够精致、集中。然而,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仍不失为有情怀的良心之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