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据9月6日《宁波日报》民生版报道,鄞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开展了寻找古老劳动工具活动,并于前几天开辟了一个“劳动长廊”,展览了煤油灯、斗笠、蓑衣、墨斗、顶针等许多劳动老物件,并要求学生在6年内学会36项劳动技能。 对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来说,农耕文化所孕育的劳动老物件,伴随了他们一辈子,为他们的劳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曾经的劳动老物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在学校里开辟“劳动长廊”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们借此认识从前的劳动老物件,在满足好奇心之余开阔眼界,感知农耕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熟悉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前辈劳动的艰辛,既是劳动实践,也是德育教育,很有必要。 尽管许多劳动老物件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其真实的样貌,对年轻一代的求知和教育是个缺憾,但学校里的“劳动长廊”多少弥补了这样的缺憾,使得现代社会有机会可以为后代留下将要逝去的历史记忆,以及由这种历史记忆所带来的独特美感和情感。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