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此,高校应有新使命、新定位,做终身学习的理念“倡导者”,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做终身学习的提质“压舱石”,从随机向规划转变;做终身学习的协同“先行者”,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当下,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还存在定位不准、缺少激励、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亟须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保障层面提升服务能力,推动终身学习提质增效。 贾小鹏 1、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提高服务全民的担当意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高校融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一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高度重视并认真查找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短板,旗帜鲜明地讲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二要统一思想,从被动向主动转变、边缘向中心转变,整合学校优势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三要站位高、敢担当,积极下沉到社区等基层组织,促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民。 2、重视“超越传统”顶层设计,深度融入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准确把脉学校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突破和超越传统教育理念和体系,把“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一重要举措,深度融入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一是高起点谋划。坚持系统性、协同性思维,科学处理好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编制出既能符合高校办学基础与特色,又能鼓舞高校师生且利于执行的发展规划。二是高标准定位。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从“一个部门的事业”提升到“影响学校品牌声誉的事业”的标准和高度,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三是高质量发展。从传统的以学历补偿等资源型供给为主,向职业技能、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科技引领、卫生健康等综合型供给转变。 3、构建“三维多元”结构体系,系统化拓展立体型终身学习空间 针对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分散校内资源、影响教学科研”的担忧和偏见,亟须构建“三维多元”的结构体系。一是微观层面,深化教育改革,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变单一强调学业的惯习,促进开放式、主动式、合作式、探索式等学习模式的融合,提升大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与能力。二是中观层面,改革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评选终身教育名师、构建名师工作室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使命感。三是宏观层面,重视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等社会主体协同,深化共识、增进协作,探索由偶发型协作向持续型协作转变的机制。 4、探索“互利共享”激励机制,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形成内部合力 探索科学的激励机制,既要找准不同主体的需求,为其精准赋权增能,更要将利益诉求落实到位,互利共享。首先,将终身学习事业纳入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学习者反馈优秀、社会影响力大的品牌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其次,优化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政策环境,营造“愿意做、主动做、规范做”的人文氛围。第三,完善监督机制,防止终身学习体系开放带来的新矛盾和不良竞争,加强质量监督,构建正当利益表达规则,维护学校的品牌和声誉。 5、强化“整体智治”服务形态,多元融合加速教育供给提质转型 首先,要树立“整体智治”的服务思维,精准高效地回应全民学习的需求,提高并满足全民学习需求的能力,减少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要加强信息化和数字化服务能力。一方面,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学习方式,注重融媒体语境、贴近教学双方,让学习者有体验感、参与感、收获感;另一方面,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兼顾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统筹协调,注重校内建设与国内优质平台共建结合,主动参与地方全民学习平台建设,充分共享数据,打通数据孤岛。再次,要多元融合并加速教育供给能力建设。一是梳理高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打造强项;二是探索终身学习成果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创新学分互认和转换新模式,积极参与“学分银行”系统和“立交桥”建设;三是探索高校服务城乡社区的新模式,联合开展公益讲座、教授对口帮扶社区学习等形式,构建竞合共生、协同演化的学习系统;四是树立全球化教育思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坐标,提升高校办学层次,实现终身学习的多元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