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祥 “痕迹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党政机关绩效考核手段,但在一些地方“痕迹管理”走偏走样。据新华社报道,某基层干部反映:某次,上级要求制作档案,一个贫困户一份档案24页,一式4份共96页,还要有照片,所有档案用塑料外皮包装;某驻村干部反映,村里搞一次“卫生清扫”需要9份档案,材料环环相扣、图文并茂、相互印证;上级要求基层干部每天上午9点通过微信群的“发送位置”功能报告位置,证明自己坚守在村里;“材料准备得齐不齐、好不好、美不美”,直接决定考评分数…… “痕迹管理”通过记录、整理、归档、保存下来的文字、图片、音频等资料,还原工作落实情况,以检验和评估决策的正当性、工作的完整性、结果的有效性和溯源的真实性,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具象且有章可循。但在实践中,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现象日趋严重,使“痕迹管理”变了味、走了样,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因此,让“痕迹管理”回归本真,把干部从一些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 重“痕”不重“绩”,说的是“痕迹管理”过了度。比如,有些机关和部门在检查指导时强调“痕迹”多,深入基层少;评比表彰时依赖“痕迹”多,具体了解少;溯源追责时,依据“痕迹”多,倾听群众意见少,有的甚至把“痕迹管理”当成开展工作的“万能钥匙”。 留“迹”不留“心”,指的是基层台账不扎实、玩花样。比如,有的为了表明与上级跟得紧,就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形成“表态式”台账;有的为了检查评比过关,专做一些不扣分的“痕迹”,形成“应付式”台账;有的为了迎合上级,以“痕迹”美观全面取悦上级,形成“绣花式”台账;有的为了让上级和领导看得到自己的工作,有事没事在微信上晒照片,形成“作秀式”台账,等等。 这两种不良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导致基层台账泛滥。有文件类的,使“文山”不断攀高;有记录类的,不管大会、小会,都登记在案,各种记录本越记越多;有表格类的,各种简单计划、数理统计、电子报表等,琳琅满目;有视频照片类的,各种活动的影音数据占用的内存越来越大。值得警惕的是,随着电子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台账的形式、范围、数量呈几何式递增。 台账总得有人来做,泛滥之下,一些单位和部门就不得不增加“记录”“拍摄”“统计”“报道”“编辑”等职责。基层干部原本紧张,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少基层干部只好身兼数职,而且为了把台账做细、做全,不惜花大成本、下大功夫。正如有基层干部吐槽,工作可以糊弄,但台账马虎不得。 上级过度重“痕”,基层就会变样留“迹”。过度的“痕迹管理”,既导致台账过多过滥,浪费基层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也造成基层工作失真失效,助长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消除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这两种不良现象,就得让“痕迹管理”回归本真。一方面,有关部门需对“痕迹管理”作出科学评估,明确“痕迹管理”的界限,制定“痕迹管理”清单,让基层知晓哪些台账须做、哪些不必做。同时,不断优化检查方式、改变考核方式,把重“痕迹管理”转到重工作实绩、重发展实效、重群众口碑上来。另一方面,基层应端正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真正让工作抓铁有痕、落地生根。当然,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杜绝“台账主义”在基层蔓延,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减压、干事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