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泥村:“斑斓海乡”入画来


游客体验捕捞黄鱼。(黄美珍 沈孙晖 摄)

    

    

    

    记者  沈孙晖 

    象山县委报道组 陈光曙 

    通讯员 毛佩琦

    

    “现在的高泥村就像大公园,处处是景,幸福指数特别高!”从闭塞落后的传统渔村到光彩夺目的“斑斓海乡”,66岁村民周永明见证了高泥村在全面小康路上的每一次华丽转身。

    高泥村位于象山黄避岙乡的“最角落头”,曾经交通落后、环境脏乱差。村民家庭院、村内空地和海边沙滩上,到处堆放着废弃的塑料泡沫、旧渔排、破渔网等,“一户多宅”现象严重。“那时连亲戚都不爱来串门。”周永明说。

    环境不洁美,谈何奔小康?该村党员干部带头,引导村民开展环境整治。“在很短时间内,全村清理了1万多块塑料泡沫、200余副废弃渔排和100多处卫生死角。”村党支部书记朱中华介绍,如今全村95%以上庭院达到清洁庭院的标准,村民还在庭院围墙上装饰各种海洋生物小饰品。

    “一户多宅”整治、梳理式改造,不断提升全村的“绿色颜值”。“村里的军港遗址公园,就是利用拆出的空地建造的。”对于村庄的嬗变,朱中华如数家珍:美化村内巷弄,改造村里溪坑,修复、新建高泥段“斑斓古道”350米,打造观景游步道2公里,成功创建3A级景区村……

    安居更要乐业。“以前村民不知道西沪港是个聚宝盆,除了赶小海,就靠养殖海带、紫菜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联村干部吴伍说。

    穷则思变。20多年前,该村老支书严兴国用铁丝、柴油桶做了10只简易网箱,在西沪港试养鲈鱼,第一年就净赚两三万元,成为象山网箱养殖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紧跟步伐。如今,全村逾60%的村民用网箱养殖大黄鱼、鲈鱼,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年产值达1.4亿元,高泥村被誉为“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村”。

    近年来,村里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既做精做强网箱养殖支柱产业,又大力发展新项目、新产业,提高产业结构多样性。

    该村引进海藻专家朱文荣博士,创立旭文海藻公司,现已成为国家藻类技术标杆。2017年,朱文荣借乡村振兴的东风,流转村里600亩地,打造“里海荷塘海上田园综合体”项目,并建设精品主题民宿“安澜别院”,把观赏体验与经济增收有机结合,带动当地农渔产品销售。

    换个“吃”法天地阔。原本在外创业的村民孙满良见家乡发展红火,“回巢”后利用60亩闲置土地,打造集休闲、观赏、戏曲体验于一体的“佳迪农场”,深受游客和戏迷青睐;老渔民周宝国将房子改造成“赏荷轩”民宿,“面朝大海,尽赏荷花”的卖点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去年高泥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村集体收入280万元。

    全面小康既要洁美“面子”、荷包“票子”,也要和谐“里子”。针对村里养殖规模大、养殖户多等情况,高泥村在落实“村民说事”中融入当地特色,创新开展“渔排说事”,在码头专门建立说事点,着力解决养殖户生产中的实际困难、矛盾纠纷,推进科学、规范、生态养殖,打造和谐“海上牧场”。

    “以前,养殖户将死掉的黄鱼随意丢出网箱,对养殖环境造成了污染。经过‘渔排说事’,村里出资在码头设立集装箱冷库。养殖户可以把死鱼送到冷库集中保存,再定时卖给鱼粉厂作为饲料原料,既绿色环保,又有经济效益,一举两得。”朱中华举例。

    “渔排说事”说出和谐、说齐人心、说顺发展。“高泥村10余年来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邻里友爱、守望相助蔚然成风。”朱中华自豪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