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边州基层干部在滕头乡村振兴学院学习 |
|
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宁波组工”微信号 |
即使在滕头,这也只是幢普普通通的建筑,四层楼高,十来年的房龄,和西侧新建的滕头旅游景区相比,并不那么起眼。 但就是从这里出发,小乡村办出了一个辐射全国的“大学院”。仅仅一年时间,滕头乡村振兴学院就已承办来自山东、吉林、贵州、广西等地培训班90余个,吸引了4000多人慕名前来“游学”“取经”,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所号称没有“围墙”的学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特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看看其是如何在乡村振兴领域贡献宁波智慧、浙江样板的。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 奉组轩 图片除署名外由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提供 小乡村办大学院,底气何在? 听党话,跟党走,一任跟着一任干 村子最显著的位置,写着“听党话、跟党走”的标语;随处可见的村民长廊,方便群众说事议事;透露着红色基因的主题公园以及清清楚楚的村务公开…… 今年8月初,山东胶州市九龙街道大洛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姜宏斌第一次来到奉化滕头,就被这片土地上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氛围所深深感染。 “原来我们心里有疑问:不砍树、不毁绿,怎么发展经济?到了这里,亲眼看到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村子发展欣欣向荣,没有赌博麻将之类的不文明行为,村民的精气神完全不一样。”姜宏斌深有感触地说。 在这里,“滕头”两个字,本身就是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的底气。 从“有囡不嫁滕头人”的小穷村,变成现在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过去数十年间,从傅嘉良、傅企平到傅平均,一任跟着一任干,滕头就是靠着“一犁耕到头,创新永不休”的精神,在这块不到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了华丽涅槃。2019年,实现村社会总产值11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7万元。 凭借生态立村、科技兴村和第三产业,滕头村成为一度与华西村、小岗村、大寨村等齐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并先后获得“全球生态500佳”、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委会、全国环境保护教育基地等20余项国家级殊荣。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村班子的带领下,滕头村从班子建设、乡村治理到凝聚人心、转型致富,一次一次开时代之先,一步一步走在时代的前列。 “把专家请过来,是一种感受;来实地体悟实训,又是另一种体悟。”青岛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带班人员、来自青岛市委组织部的崔振华坦言,无论是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增收,还是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浙江都是出经验的地方,“当我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土地,才能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背后高度浓缩的深刻内涵。” 跨越千里,在这所没有篱笆和围墙的学院,姜宏斌等108名学员走访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虽说白天课程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还是会自发讨论当天的学习收获直到凌晨。 “听党话,跟党走,在这里不是一句虚言。村子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村庄整体发展来思考,一代一代坚持和传承,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姜宏斌说,两个星期的课程,也让自己看到了浙江基层干部开拓进取、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令人印象深刻。 “学院的‘底气’,不仅仅是滕头,而是整个浙江久久为功在乡村振兴方面精耕多年形成的先进经验。通过整合串联省内乡村振兴领域单项冠军、示范村、特色村等,我们初步形成覆盖全省80余个乡村振兴样板村及红色党性教育、素质拓展基地的现场教学版图,立志让学院成为展示、输出浙江经验的窗口。”奉化区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说。 剑指乡村振兴,优势在哪? 开眼界,新理念,“无中生有”兴乡村 “走出贫困村行列后,如何利用富硒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去年10月,颜学农带着这个疑惑,与湖南省新田县其他优秀村干部和年轻后备人才来到滕头乡村振兴学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跟班学习。 1976年出生的颜学农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乌下村主任助理,眼看着土生土长的村子发展毫无起色,才毅然决定回村发展。这次来滕头学习,是县里组织部重点推荐的,为的就是学习新思路、新想法,给贫困村找到致富路。 开眼界,新理念,宁波不少村子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被颜学农称为“无中生有”式的巨变。乍看上去,一些村子资源禀赋并不出众,但凭借着后天的努力和齐心,还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比一般地区至少早了20年;村集体经济采取公司化管理模式,一家集团下面有七八十家分公司,采用制度化方式生产经营;上世纪末就开始人居环境整治,请知名高校进行设计规划,引领风气之先…… 随着时间的推移,颜学农越来越感觉到这次学习不虚此行。和自己的家乡相比,这些地处沿海地区的村子,发展思路活,点子多,巧用市场和管理机制,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而且通过这样的过程让人心更加凝聚,乡村在根子上得以振兴。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乡村发展面临新的转型期,新时代的改革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而是谋定后动的设计,需要更新理念,借鉴经验,科学指引。”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金江表示,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的建立,正是希望能够给有需要的村子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策略、措施和路径,帮助更多村子加快脚步,推动实践发展。 不仅如此,学院对学员所在地基本情况、发展难题、扶持意愿等作全方位摸底排查,建好帮扶项目蓄水池,同时汇聚兴村(治社)名师、专家教授和领导干部共同“把脉问诊”,在培训结束后按照“一村一策一清单”方式,重点走访吉林、河北、湖南等地的学员所在村,对欠发达地区有针对性开展精准滴灌式跟踪帮扶,打造没有“毕业生”的终身学院。 “打造乌下富硒品牌,首先要盘清家底,资源有哪些,数量有多少,品质怎么样,都要清清楚楚,才能对症下药”“同品种农产品要按照技术标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定价,把好产品品质关,提高产品附加值”…… 今年上半年,学院专门邀请扶贫导师、林特专家、品牌负责人等组成导师团,组团前往乌下村“打卡”,通过田间地头实地考察、会商会诊“头脑风暴”、项目平台点对点交流等方式,指导帮扶农业产业园项目推进。 如今,乌下村借鉴滕头产业发展模式,陆续成立了农业产业合作社,建成投用农业产业园蔬菜大棚,75个蔬菜大棚全部种了辣椒,培育了15个品种,预计每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新增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从“关键少数”抓起,成效如何? 可复制,接地气,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滕头村,学员全程参与村庄旅游项目的论证研判,与村民一起参与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暨“我们的家园”建设活动,参加道德庭调解说事活动等等,零距离感受滕头村党委书记傅平均的工作激情和创业劲头; 在金峨村,组织学员参观农居小区、休闲民宿和旅游驿站,体会“山上绿色银行、山下别墅成行”的现实美景,畅谈农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促膝听取“兴村治社”名师——金峨村党支部书记周康健近20年的村庄建设发展经…… 可复制、接地气,成了不少来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的学员共同的感受。他们大都是全国各地农村的村干部或者农业领域干部,希望在“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课程之外,有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提供更多具有操作性的一线课程,让他们更加直接地取到“真经”。 浙江省基层宣讲名师赵永焕是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特聘的专家,参与了整个学院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他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顺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则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振兴人才。 “借助滕头乡村振兴学院这一载体,能充分汇聚整合党委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通过‘引进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开展现场教学’的培训模式,培养造就有理论素养、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的乡村振兴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智力支持。”赵永焕说。 对此,崔振华深表认同。在他看来,村党组织带头人是基层整个党组织的核心,支部书记好不好,关系到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能不能发挥。只有这些带头人的思路宽了,素质硬了,办法实了,才能增强一个村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村集体经济才会实现更好、更快、更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把村庄真正变成和谐富裕村。 目前,滕头乡村振兴学院以研究乡村振兴规律、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广乡村振兴经验、指导乡村振兴实践为主要任务,突出现场教学、实训教学、体验教学,走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的开放式办学之路,避免以往研究或培训机构功能单一的弊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与此同时,锚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定位,学院围绕乡村振兴前瞻性、实用性课题展开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重点实施乡村振兴试验田和“未来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另一方面聚焦网络科技、数字经济等乡村振兴新兴领域,联手打造乡村直播培训孵化基地、裕农学堂等,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实体产业落地,推动乡村振兴理论创新、项目落地、成果转化。 立足奉化、根植宁波、面向全国。眼下,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扶贫地——河北阜平县建立首家分院开始,学院已在新疆库车、贵州黔西南、吉林珲春、山东青岛等地筹建分院,注重架设分院云课堂,强化网上课程开发,逐步形成覆盖广泛、辐射全国的培训服务发展新增长极。 小乡村,有大舞台,能够发挥大作用。 对于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