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孝行仁德 化育世人

——弘一法师与慈孝之乡宁波的“孝”缘

▲慈溪金仙寺藏经楼。二十世纪30年代初,弘一法师多次在此驻锡。(图片由作者提供)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俞 洲 

    

    大爱传古今,慈孝万年长。孝乃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素有爱心城市之称的宁波,历来孝子辈出,孝址丰富,孝俗浓郁,慈孝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影响巨大。

    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事母至孝,汲水奉母,经典的慈孝故事更是流传千年,家喻户晓,慈溪、慈城等地也由此得名。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长期的历史积淀,使宁波的慈孝文化底蕴深厚,深入人心,成为国内闻名的慈孝之乡。

    作为高僧,弘一法师也是一个大孝子。他极重孝道,事母至孝。1905年王太夫人去世,弘一法师扶灵回天津时,因当地有“外丧不进门”的规矩,遂与族人发生剧烈冲突。在他的坚持下,终于为母亲争取到一个平等有尊严的葬礼。弘一法师亲自为母亲谱写哀歌,在葬礼上以钢琴弹奏演唱,朴实之情,感人至深。弘一法师年幼失怙,青年丧母,对自己难以服劳奉养双亲以报答养育之恩,始终不能释怀,即使出家之后,依然没有放下对父母的拳拳孝心。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弘一法师多次莅临甬城,在慈溪金仙寺、五磊寺和镇海伏龙寺驻锡。一个佛门孝子与慈孝之乡宁波由此结下了“孝”缘,其间发生的一个个孝德故事,无疑增添了宁波孝文化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和整合。

    ■ 听经思母

    1930年9月,弘一法师云游到慈溪金仙寺,探访时任住持的旧友亦幻法师。听说天台高僧静权法师将来寺宣讲《地藏经》和《弥陀要解》,弘一法师便决定留下来听静权法师讲经。

    一天晚上,静权法师开始用低沉的声音宣讲《地藏经》中的《阎浮众生业感品》。《地藏经》记录了佛陀释迦牟尼为其生母说法的内容,提倡子女应当孝敬父母。静权法师在串讲演绎时融合了儒学孝道,阐释精微,声情并茂,特别在讲到故事所包含的孝思在中国伦理学上的重要意义时,更是十分投入。忽然,从堂下传来一阵抽噎的声音,大家回头一看,竟是弘一法师当着众人的面泣涕如雨,痛哭失声。

    听众们无不愕然惊惧,不知所以,就连座上讲经的静权法师也目瞪口呆,不敢再继续往下讲。等弘一法师慢慢平静下来之后,大家才知道并不是什么人在触犯他伤心,而是经文中的故事勾起了他对亡母的怀念,这滚热的泪水是弘一法师追思母亲、追念母爱的一种天性流露,无法抑制。弘一法师的拳拳孝心和感人孝行就如无声的教育,于潜移默化中以孝道感化世人。

    正如亦幻法师所说:“我平生硬性怕俗累,对于母亲从不关心,迨至受到这种感动,始稍稍注意到她的暮年生活。中间我还曾替亡师月祥上人抚慰了一次他的八十三岁茕独无依,晚景萧条到极点的老母。弘师对我做过这样浩大的功德,他从没有知道。”

    ■ 弘扬地藏

    在佛教诸多经典中,《地藏经》以强调因果与孝道而著称,经文不但强调了众生的因缘业报,还讲述了婆罗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因此被称为佛门的“孝经”。弘一法师聆听静权法师宣讲《地藏经》的一大收获是,由此引发了他弘扬地藏法门的愿行,随分随力,形式不一,契理契机,功德无量。

    1930年10月,弘一法师在金仙寺驻锡期间,劝勉有意皈依其门下的胡宅梵居士撰著《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一天,弘一法师把一部《弥陀经白话解》送给胡宅梵。胡宅梵很诧异地说:“《弥陀经》已经有白话解释了啊,我正想译解呢!”弘一法师说:“尚有《地藏经》还没人作白话解释,你何不试试呢?”胡宅梵有些顾虑:“《地藏经》非常深奥,我未入佛智,恐怕难以胜任。”弘一法师答:“你可以按字面解释,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我会代为修正。”

    得益于弘一法师的鼓励,胡宅梵开始了《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一书的写作。弘一法师更赠送手书的《地藏经科文》十余帧、《地藏经科注》一部、《孝疏》一册,供其写作时参考。在弘一法师的指导下,胡宅梵写成《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书稿完成后,弘一法师先请好友范古农居士为之校订,再亲书序言和题眉,并推荐上海佛学书局刊印。这部书,后来成为白话译解佛教典籍的传世之作。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弘一法师之所以对弘扬地藏经一直不遗余力,正是着眼于弘扬孝道,教化世人。他在《普劝净宗道侣兼持修<地藏经>》的讲演中说:“《观无量寿佛经》,以修三福为净业正因。三福之首,曰孝养父母……凡我同仁,常应读诵《地藏本愿经》,以副《观经》孝养之旨。并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报亲恩,而修胜福。”

    ■ 华严集联

    1930年冬,弘一法师在金仙寺听静权法师讲经和为亦幻法师等人讲律的同时,还对华严宗经籍进行了认真探究,并缀集《华严集联三百》。

    华严宗以经籍浩瀚而著称。在弘一法师生母王太夫人七十冥诞前一年,他就着手准备以集撰华严偈颂的方式纪念这位年轻守寡、悲苦一世的母亲。在仔细研读的基础上,他从晋译《华严经》偈颂、唐译《华严经》偈颂和唐贞元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偈颂中各集辑百联,既不失《华严》经文本意,又富佛教哲理的普遍性,择对工整,灵活不滞,体现了高深的文学修养和佛学修养。

    1931年4月,弘一法师在缀集完成的基础上,于先母冥诞前几天挥毫恭写《华严集联三百》,表达对先母的追思怀念深情。1931年10月,手书《华严集联三百》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影印,作为弘一法师佛学行持的代表性成果至今影响深远。

    弘一法师事母至孝,念及自己未能报答生母养育之恩,时常深自悲痛深自惭愧。每逢亡母忌日、诞日,他总要按时手书佛经回向,从未有一次中止。这种以手书佛经的形式追思先母,以祈求回入菩提、往生极乐的做法,是中国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创意举措,兼之弘一法师书法精妙绝伦,业已列入佛教文物宝库,成为海内外四众效学高僧恪尽孝道的典范。

    ■ 伏龙书经

    1932年夏,弘一法师驻锡伏龙寺。伏龙寺古木葱茏,风景秀丽,环境清幽,远离尘嚣,非常适宜调理身体,养心修性。一段时间后,弘一法师病体渐康,心境澹静,再加弟子刘质平来寺陪伴,由此迎来他书法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

    六月初五,是弘一法师先父李筱楼先生120周年诞辰。他决定在伏龙寺敬书《佛说阿弥陀经》十六大幅,为先父回向功德。

    每天一早,刘质平把砚池洗干净,然后轻轻磨墨约两小时,备足这一天弘一法师所需的墨汁。同时,根据每一幅的行数和字数,预先编排好底稿的样式和内容。弘一法师让刘质平一边执纸,一边口报要写的经文。刘质平报出一字,他则一笔一画,聚精会神地书写一字。每个字落笔迟迟,要花很长时间,加上尺幅巨大,每一幅写完需要两个多小时,弘一法师已大汗淋漓,十分疲劳。这样每天写一幅,十六条屏一共花费16天时间才写成。其后,弘一法师撰写题记云:“岁次壬申六月,先进士公百二十龄诞辰,敬书《阿弥陀经》,回向先考,冀往生极乐,早证菩提,并愿以此回向功德,普施法界众生,齐成佛道者。沙门演音,时年五十三。”

    《佛说阿弥陀经》是弘一法师一生中尺幅最宏伟的作品,不仅寄托着他对父亲的敬仰与追思,在艺术上也风格独特,古今未有,被行家誉为“弘体”书法的瑰宝。

    ■ 结 语

    宋代高僧契嵩认为:孝为“一切善法的根本,无此一端,众善便不可得”,但“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不以佛道广之,则为善不大,而为孝小也”。弘一法师对孝的重视及其见解与契嵩甚为契合,他结合佛门的正知正见,将传统儒学提出的“孝”道要求进行摄入和圆融,并落实在自身的言行实践中,以其嘉言懿行倡导孝行仁德,着力化育世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搜集、挖掘和弘传弘一法师在宁波的孝行事迹,加强相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青少年明孝理、立孝德、践孝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而且将促进慈孝文化建设,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更好地提升宁波这个慈孝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弘一大师全集》 福建人民出版社;《弘一法师年谱》 宗教文化出版社;《契嵩佛学思想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