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卫 前不久,《宁波晚报》刊发《古稀老人化身网吧义务监督员》,讲述了76岁的志愿者余翠娣,对辖区网吧是否有未成年人出入、消防安全及垃圾分类等情况监督检查的故事。实际上,像她这样的“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志愿者,全市有794名。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早在2017年,宁波已迈入“超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老年人退休了,好多人身体依然硬朗,也有空余时间,期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一名退休人员,笔者发现,“老有所为”已成老年人的普遍诉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甘寂寞,投身公益事业。从社会实践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智库型,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就我市来看,表现最突出的是区县(市)由老科技工作者、老教育工作者等组成的老年社团。比如,宁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针对河流环境污染、安全工作等问题建言献策,先后得到市领导10多次批示;“银辉”安全生产志愿服务队,深入企业和社区开展安全督导,发现处理了一批家庭燃气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 文化型,文化公益成为新的形态,各类学科骨干成为中坚。像宁波老年大学银辉舞韵志愿服务队,坚持扎根社区、服务居民,5年来义演400多场;先后建立数十个“体舞练习点”,培养了上百名基层舞蹈骨干,帮助不少街道社区组建了群众舞蹈团队。 服务型,尽己所能,参与社会事务,像“指路老人”“公益红娘”“送粥奶奶”等典型人物,像新华社等报道过的“宁波招募六百多名‘银龄志愿者’,打击非法会销”等。 老年群体中,有大量智力型、技术型人才,将他们组织起来,参与公益事业,对老年人有益,对中年人、青少年也有好处,有利于将“老龄化”转化为“正能量”。
|